"金张掖,银武威",从踏上河西走廊的第一天就有人不断地这样对我说,可我有点不以为然。
人们介绍一个地方时,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不加思虑地把一些流行的现成说法直接进行传播;再就是喜欢对现实的情况加以夸张,或作某种程度的加工。
从兰州往西北行,车过乌鞘岭时,刚才还是阳光灿烂蓝天白云,一下子就变得阴沉沉的,从车窗的逢隙中吹进来的风,也凉嗖嗖地有些寒意。古凉州之地,果真有些荒寒,外边的景色也逐渐少了绿色。然后,就下起了雨。
下了海拔3000多米高的乌鞘岭就进入真正的"河西走廊"了。虽然路边的地上有不少庄稼,庄稼的长势也不错,但当眼睛稍稍放远一些,你就会看到黄褐色的、裸露的荒山。
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还会有什么可以称得上金和银的地方,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到达张掖参观大佛寺,我感到震惊。这里居然有这么大的巨型雕塑,据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佛。佛大,佛殿自然就大,大佛殿高20.2米,长48.3米,宽24.5米,也是我国最大的佛教殿堂。
张掖人能造出这么大的佛殿和佛雕,可见气魄就不一般。
大佛寺院落的一角外边,有一个规模较小却非常精美的古代建筑,一问是山西会馆,这又让我吃惊不小。
谁都知道晋商厉害。晋商在这里建了这么漂亮的会馆,可见这里山西商人很多。山西商人多的地方,肯定是能赚钱的地方,张掖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的商人来到这里?
我在一个小书摊上看到有本叫《金张掖》的书,便买了下来,翻开一看才知道,张掖自汉代以来便是商贾云集的地方。在1400年前,这里曾开过一个国际性的"万国博览会".
……
丝绸之路,是因为丝绸贸易而产生的一条路,所以它首先是一条商道,这条路上来来往往的主体,便是那些被称为"商人"的人。
农耕民族不仅对游牧民族有些看不惯,而且对商人尤其反感。司马迁曾这样形容当时为致富而拥挤奔波的民情世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开下攘攘,皆为利往".班家父子对此就很不满,班彪说,司马迁"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班固说,太史公是"崇势利而羞贱贫",一副重农抑商的论调。
但是居于锡尔河、阿姆河流域,被人誉为"世界商贩"的粟特人就认为经商没什么不好。他们如果生了儿子,就喂"石蜜"(冰糖),并在掌中涂胶,希望他长大后善于甜言蜜语,手像胶一般粘物聚财。粟特商人是丝绸之路上最善于经商的人。 其实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与他拥有的财富的多少、或者是否是个商人有什么必然联系呢?
齐莫在《高昌回鹘王国的贸易》一书中曾这样赞叹商人:"他们无休止地进行贸易,他们是获利者……他们从西走向东,把你们所要的东西给你带来,他们有上万件宝贝,世界上的珍品……如果没有这些商人,没有把他们在世界各地旅行,那么你何时才能穿上黑色貂皮?如果中国的商队断了队旗,那么一万件珍宝将从何而来?……所有这一切都取决地于商人,跟随他们一起干吧!把大门敞开吧!为获得那些东西而努力奋斗吧!"
常任侠先生甚至将商贾的作用与为政者相提并论,他在《丝绸之路与西域文化艺术》一书中认为:"在汉唐之间西域各民族中,推广汉族文化,汉族移居的商贾与政治上的领导者,也就是文化上的推广者。"
其实,在秦始皇那里,为商者与为政者的地位问题已经解决。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在乌氏,也就是今天的甘肃省平凉附近,有一个叫"倮"的人,经营畜牧业。牲畜繁殖多了便卖掉,收购精致的丝织品,从小路上运销外国献给戎王。戎王以10倍于所献物品的东西偿还给他,送给他的牛马多到以山谷为单位来计算数量。"倮"用丝换牛马,辗转贸易,竟成巨富。秦始皇诏令他与封君同列,按规定时间与诸大臣进宫朝拜,参与国家大事。
这也许是因秦始皇是游牧民族出身,所以才使两者地位并列。但其他君主和知识分子就对商人抱有很大的成见,甚至对商人进行打击。否则你就很难理解,丝绸之路是以商人为主体的,但中国史籍有关商人经商活动的记载基本是空白,也就是廖廖几句"胡商贩客,日款于塞下"而已。
对商人的偏见,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的施行,严重制约了中国经济、实际上是中国文明的发展。
所以,1400年前在张掖开的"万国博览会"才显得那么非同一般。
那时正是中国的隋代。
公元581年,分裂了160多年的中国再次统一,杨坚即帝位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隋文帝开皇年间,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帑屋既充,积于廊庑之下",到隋炀帝大业年间,形成魏晋以降未有之殷富奇观。当时,商业城镇遍布全国,"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我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奇特的历史现象。秦始皇和隋炀帝两人,在史家笔下,都以"暴君"着称,并且所在的朝代都很短暂便被推翻,但他们后边的朝代,却是中国5000年历史上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汉唐盛世,这难道不让人感到奇怪吗?
但这两个所谓"暴君",又似乎皆有鸿图大志。秦始皇完成了统一祖国大业,并称自己为始皇帝,希望自己所开创的事业能够承继万世,没想到二世即终;而隋炀帝也要混一戎夏,做天下唯一的"太阳".公元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归隋,隋炀帝对可汗说:"往者与突厥相侵扰,不得安居。今四海归一,与一家无异,朕皆欲存养,使遂性灵。譬如天上,止有一个日照临,莫不宁帖;若有两个、三个日,万物何以得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隋炀帝决定加强与西域"诸蕃"的联系,学汉武帝,再铸丝绸之路的辉煌。
当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炀帝乃派自己的宠信大臣裴矩到张掖管理互市,了解"西域诸蕃"情况。
裴矩在张掖利用掌管、监护与西域商人贸易之便,搜集整理成《西域图记》三卷,合四十四国,上奏炀帝。炀帝大悦,决定亲自西巡张掖,开一个"万国博览会".
这真是一个让很多人都震惊得目瞪口呆的决定。中国封建社会绵延千年,除了传说中的穆天子西巡之外,还没有哪个皇帝到过西部青海、河西走廊这么远的地方,即便雄才大略的秦皇汉武,也没有产生如此离奇而匪夷所思的想法。
然而隋炀帝不仅想了,而且还真正地做了。尽管隋炀帝以骄奢残暴着称,我还是要说,仅凭这一举动,他也是个了不起的皇帝。
这是一次长达半年之久的巡行。那时虽然有车马之便,但速度实在与现在的汽车、火车、飞机无法相比。更何况带着群臣近侍,浩浩荡荡,肯定旅途相当劳顿。
大业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的农历三月初二,隋炀帝从京城长安出发,沿渭河西溯,越陇山,经陇西、渭源到临洮后后西行,再经青海之乐都、西宁,自扁都口穿祁连山,于6月11日到达河西走廊的张掖。
6月17日,一个重大时刻到来了。九部乐嘹亮地奏响,鱼龙曼延舞跳起,由张掖到武威,到处是欢腾的队伍。隋炀帝登上观风行殿,满面春风地会见了27国的君主和使臣,行殿下万民齐声欢呼,祝福皇帝万寿无疆。
这恐怕是张掖历史上最为辉煌宏大的一个画面。据说,为了炫耀隋帝国的繁荣,隋炀帝征选河西一带仕女聚集张掖,盛装艳服,高髻流苏,歌舞翩翩,夹道迎宾。张掖周围数十里一时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责任编辑:陈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