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黄河北居民生活系列报道之四:
“金城路以北是一期工程,已经在拆迁开发。我住的地方属于二期工程,可能还要一段时间。嘿嘿,我都等不及了。”谈起黄河北的城市化步伐,53岁的马建中喜上眉梢。
如今,城市化的脚步已经迈进黄河北的村落,许许多多如马建中一样的农民家田地已征用,农民们有了楼房也有了钱,再也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种地生存了。城市化,让许多人看到了变身城市新市民的希望。
所以,城市化的脚步还没有踏进的地方,农民们正渴望着它能迈进自家的院落。只是,渴望城市化脚步迈进自家院落的人不只有黄河北的农民们,还有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老居民。
当记者来到北滨河路以北金城路以南的兰清花园西侧,马建中的房子前时,眼前的景象让记者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位兰州的城市老居民为何还如此迫切地等待城市化。
从一个小小的门进去,左边是墙,右边是三间破旧的平房,行走的道路不到一米宽,中间还放着一些摩托车、破自行车等工具。平房前,一位年近90的老人坐在小凳子上,仰望着路过的人。
当然,这三间房子不是马建中的。再往里走,弯弯绕绕十余米后,左手边又出现了三间小平房,当然,这也不是马建中的。只有最里面的一个小树后,隐藏着一个已经破旧的无法住人的小房子,小房子后面,还有一个很陡的楼梯,有个小二楼。
小二楼和小房子便是马建中的家,总面积不过50平方米,用一句土话来描述就是:连屁股都转不过。而且,没有暖气,还很破烂。
“这里都在开发范围之内,到时候,我就可以住上新楼房了。”一位五十多岁的人的笑,却是那么的幸福、腼腆又害羞。
他的笑,带着记者飞速地经历了六十年……
上世纪四十年代,马建中的父母从河南逃荒来到兰州。随后,他的父母靠着干苦力活,一家人终于生存了下来。五十年代初,也就是马建中出生后不久,朝阳村一带许多有钱人的房子被改革分给了穷苦百姓。马建中的父母也获得了几间房子,同时,也变身成为了兰州城市居民。至此,他们便在黄河北的朝阳村落脚、生根。
可以说,兰州,这座城市给了他们一个家。
随后,马建中长大了,也有了记忆。他说,上学的时候,虽然一学期的学费只有一块五毛钱,但由于兄弟姐妹六人,时不时就会交不起学费。“交不起学费的时候,学校就会免费。不像现在了,人们都有钱了,上学不再是问题。”马建中回忆:“初中毕业后,我也开始打工挣钱了。”他每天在建筑工地干苦力,一天能挣1块七毛五分钱。之后,又几经变更,最终在政府的惠民政策下,他来到了一家工厂当了工人。后来,由于工厂的工资太低,他又辞职转作生意,在庙滩子菜市场贩卖蔬菜。
直到2009年,城市化的脚步踏进了朝阳村一带,他们的房子被占了。只是,由于朝阳村的房子是公房,加上以前房东的后代收回了房子,马建中没有获得任何利益。他说:“政府让我们住了几十年就很不错了,理应搬走。”幸而,马建中在年轻的时候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给自己买下了这个小小的地方。
从出生到现在,马建中都是以为城市居民,可他,从未真正地享受过城市的生活,而如今,这个小小的地方即将改变马建中的余生。
或许,他的这句话最好地说明了城市化将带给他的改变:“我的两个姑娘都嫁人了,就剩下我们老两口了。在这个时候还能住进有暖气的楼房,我,满足的很了。一辈子,也就足够了。”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