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常山遗址与常山下层文化(2)

时间:2011-12-28 06:15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据专家考证,“常山下层文化”所反映的生活以农业为主。石斧、石刀和陶刀是当时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首次发现使用泥坯烧制的陶刀。据专家分析,可能是当时农业发达,刀的需用量较大的一种迹象,同时出土的小石,是利用扁平三角形小砾磨刃而成。具有浓厚的细石器工具遗风。而出土的骨刀柄,则是一种典型的细石器工具。有专家认为:这种工具,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中只见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西部、青海东部,这就说明“常山下层文化”不仅与关中、甘肃西部等原始文化存在着联系,而且与活动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使用细石器工具的文化,也存在着某种联系。

  独特建筑

  洞穴式建筑,亦称地穴式建筑。人类初始,不懂得建造居宅住屋,大多利用天然洞穴作为栖身之所,如史前人住过的北京周口店龙骨山洞穴、河南安阳小南海北楼顶山洞穴、江西万年仙人洞穴、广西桂林甑皮岩洞穴等等,地理分布南北皆见,是比较普遍的事象。

  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和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创造居住条件的工具之不断改进,地穴式、半地穴式、窑洞式等形式不一的洞穴式建筑类型相继出现了,其造型变化也导入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迂回曲折的渐进过程。

  “常山下层文化”遗存发现的房址,形制特殊,由住室、门洞和坑道组成。住室是一个口小底大圆袋形土坑,门洞为拱形顶,通往屋外的道路是斜坡竖井坑道。屋内环筑“白灰面”式草拌泥,但地坪用火烤过。估计是平顶住室,坑道有人字形小棚,它实际上是属于一种窑洞式的房子。有专家认为,史前居宅形式多样性的形态,是与自然环境的差异紧密相关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地貌,具有土层单一、胶结紧密、粒度较细和垂直节理极为发育的结构,经流水侵蚀及其他地貌营力作用,造成了以塬、梁、峁为代表的沟深坡陡、沟壑纵横的景观。“原始居民选择何种形式的半地穴式住宅,固然与当时建筑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恐怕与某一地域的生活习俗和崇尚心理也是分不开的。”

  发掘前后

  也有专家认为,“常山下层文化”,是因发掘于甘肃镇原县常山文化遗址而得名的。对此,研究者亦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它不完全是“齐家文化”。它与齐家文化有密切联系,但又与陕西客省庄文化的陶器有相似之处,三者的文化性质是不同的。

  据《改革开放30年镇原大事记》记载:1978年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学家胡谦盈主持,对城关镇常家山遗址进行了部分发掘,获得了一批陶器和其他器物。经测定,其年代为公元前2930年(±180年),较齐家文化要早900年。鉴于这种文化的器形和年代均与齐家文化差别较大,因此胡谦盈先生将这种文化遗存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以示与齐家文化的区别,并认为“常山下层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以后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这个资料的发表对探索我国原始文化尤其是对研究泾渭水流域古文化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遗址最引人注意的是常山下层的文化遗存大多数考古专家认为它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被命名为“常山下层文化”遗存。(也有资料认为常山遗址的发现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白云翔,在1979年秋参加甘肃省镇原县常山遗址发掘,首次发现并命名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常山下层文化”,并首次在陇东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窑洞式居住址。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位于西宁市西郊的虎台遗址
  • “佛法汇集之地”——小佛寺遗址
  • “中国文明的前夜”——石峁遗址
  • 南梁的遗址——虎台遗址
  • 八盘峡水天一色
  • 伊犁将军府遗址
  •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