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
窑洞庄园
位于甘肃东部的镇原县深居黄土高原。由于长期交通与通讯不便使这里固有的民俗文化资源得以较好地留存下来。在经济社会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镇原依然保持和继承着多姿多彩的民俗传统构成了驻留在工业文明以外的历史图景。黄河中上游地区的渭河流域——支流茹河,东西穿越镇原全境。在距今约七千年前,一些氏族公社就逐渐在渭河流域、茹河两岸定居下来,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着历史和文明。
上世纪70年代末发现的常山文化就是继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之后,专家在镇原发现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原始文化遗存。
镇原变迁
“镇原”作为一个地域概念,最早出现于元代。据《镇原县志》记载:其古属雍州,秦属北地郡,位于黄河中游、泾水之北的黄土高原,为华夏故土。据《禹贡》记载:镇原为雍州属地。《括地志》:宁、原、庆三州,周先祖公刘不窋居此,古西戎属地。
明时正式置称镇原县。《明史·地理志》:明初仍为镇原州,洪武二年(1369年)降为县,属巩昌府总帅府,后改平凉府。清代李从图所修县志称:镇原州降为县后,县城仍在镇原州旧址,镇戎以西的地方划为开城,后为固原州。清时仍沿称镇原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改属泾州。民国初改属泾原道,十五年(1926年)后直属甘肃省政府。十七年,属甘肃省第三区西峰专署。从新中国建立到1956年属甘肃省庆阳专员公署,1956年庆、平合并,归平凉专员公署。1960年庆、平分署,又归庆阳专员公署管辖。2002年6月,庆阳地区撤区建市,治所西峰,镇原县遂属庆阳市辖地。
常山遗址
记者从镇原县文化馆了解到,镇原出土的大量文物表明,全县有三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二十九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两处周、汉时代遗址。在这些遗址里,先后发现和出土过古脊椎动物的化石,有鹿角、马牙、犀牛骨骼、石核、石片、刮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活在这里的先民们亦历经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和氏族社会解体,阶级社会出现三个阶段。”镇原县文化体育局副局长侯占春告诉记者,在镇原挖掘发现的常山遗址和常山下层文化就是“继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之后,专家在镇原发现的又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古原始文化遗存。”
据侯占春介绍,常山遗址位于镇原县城西约三公里的茹河南岸旁。在常山的东侧山下,有一块坐西向东,面临茹河的小台地。台地南北一千米,东西六十至三百米。由于水土流失,地面上现有四条东西向的沟,将台地划分为五块。1979年5月和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泾渭工作队先后两次对常山遗址进行调查和挖掘,台地内普遍发现古文化遗存。第一地段和第二地段主要为西周遗存,它的东西两侧有西周及唐宋时代墓葬;第三地段为先周遗存,出土有先周陶器及人骨;第四地段为西汉晚期遗存,挖掘发现有房基、灰炕和大量汉瓦碎片,同时还发现有汉墓。
文化遗存
“常山下层文化”是继仰韶文化之后的一种原始文化遗存。据炭—14测定,其年代在公元前2930±180年左右,它的相对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先周文化。
“常山下层文化”遗存发现的陶器残片数量很多,能斗合复存的七十多件。这些生活用具有它独特的一面,陶器陶胎一般比较厚,质料有夹砂和泥质两种。颜色以橙黄色为主,红褐色次之,砖红色少见,灰色稀少。烧制火温一般不高,质地坚硬。除形制细小的小杯、罐耳是手捏的以外,一般器皿都是用泥条盘筑法制成。陶器上有绳纹、蓝纹、堆纹、方格纹、指甲纹、锥刺纹、划纹、锯刺状凹沟和彩绘等。如鬲、盉、平底甑、尖底甑、斜耳罐、双大耳罐、单耳杯、陶盆等。工艺先进,制作精细,都是“常山下层文化”具有代表性的陶器。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