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甜水井 “龙口”甜水滋养西安人三百多年

时间:2011-12-27 19:32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门甜水大井,许多老西安都对这口老井很有感情,这口开凿于清康熙初年的大井,用它甘甜的井水,滋养了好多代的古城人。

  走进西安雄伟的安定门(西门),在瓮城东北角的一棵老槐树下,有一口大井,井上立着一架饱经沧桑的十字辘轳,井边立着“井养无穷”石碑,这就是滋养了很多代西安人的西门甜水大井。几十年前,这里应该还是一片热闹繁忙的场景,水工们不停地绞着辘轳,把一桶又一桶清凉甘甜的井水倒进水桶,再由卖水人把这生命之源送进大街小巷,倒进家家户户的大水缸里。

  买甜水,

  是老西安家庭的日常开销

  吃上自来水之前,西安城里人的饮用水大致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政府出资,将河水引至城内的渠水;再就是井水。隋唐时期,长安城的供水主要仰赖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等渠水。唐末五代,渠道废毁,西安城人以井水为生。宋时,因城内井水咸涩不可食用,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经知府陈尧咨建议,恢复了唐龙首渠故道,引水入城以供居民用水。到了明洪武年间,疏通了宋元时的龙首渠渠道。明宪宗成化年间,又新修了“通济渠”,自此直到清代,西安居民的用水都基本靠这两条渠维持着。

  不过,尽管渠水水质很好,然而却受季节影响而枯旺不定,且时常淤塞,所以,在明清西安,井水仍然是重要的供水水源。尤其到了清代,西安城市供水,则主要以水井为主,居住在苦水水区的人们,只能通过购买饮用甜水来度日。民国时期,西安城市供水,依然主要依赖于地下水,即井水的开发。

  常听老西安讲起过去的四合院,每家院子里都会有一口水井,不过,除了城市西南隅一带能打出清澈甘甜的水外,古城其他地方的井水多是又咸又涩的苦水,用这样的水泡茶,不管多好的茶叶都泡不出好茶汤来。这样的苦水只能用于日常洗涤洒扫,更有老西安记得用苦水洗衣服,揩上肥皂都不起沫的日子。

  85岁的老西安胡宝瑛老人告诉记者,过去,城市里没有排污管道,家家户户都依靠自家院中的渗井来排水,脏水就倒在院子里,靠渗井排向地下,而排污的渗井旁,往往就是水井,老人说:“渗井就在水井旁边,井水的水质可想而知,这样的水,吃起来难以下咽。”所以,当时略微宽裕的人家,购买饮用水都是一笔必须的日常开销。

  据老人们回忆,过去西安城有几口大的甜水井,供应着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需求。西门的海眼井(西门瓮城大水井),南院门的龙头井、大车巷的轮轮井、小东门外的伍道什字井等几眼为数不多的大井,成为西安城大部分住户饮用甜水的来源。据《西京快览》载,民国时期,西安城主要依赖的仍是井水。1936年前后的西安,“城内外住户,家家有井”,这种自己开凿的水井被称为土井。民国时还用西式方法开凿洋井,洋井较深,水质较好,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民国时,政府用洋法开凿了15处公共水井。另外,还有属于私人的私井,打水需要付钱。除了这些公用的洋井,西安城里还有一些公用的土井,水质也较好,有西安市临时参议院门前(今儿童公园)的大井、东城真武庵红十字会水井、南城清凉寺井等等。

  而在诸多公用甜水井中,规模最大、水质最好、水量最充沛、也最有名的,就是西门瓮城内的西门大井了。

  西门大井的水取之不竭,宛如“龙口”

  西门瓮城大井开凿于清康熙初年,史红帅说,清时西安有善识井脉的工匠建议在西门瓮城里开凿水井,此井不仅水质甘甜,而且水量充沛,即使遇到干旱的年月也不会干涸,足以供应城市居民的饮用。而正是由于西门大井的开凿,对龙首渠和通济渠起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从此之后,井水逐渐代替了渠水,成为西安城居民饮用水的主要来源。

  史红帅认为,古人所说的“井脉”,是有科学道理的,明成化年间开凿通济渠,渠水先流入西门瓮城,再由西门瓮城流出,沿城墙外侧向南流,再进入城内,所以,通济渠实际上是在西门瓮城里绕了一圈。史红帅说:“通济渠从明代成化年间建成后,到清康熙年间,已有二百多年的时间,期间,渠水不断下渗,使西门瓮城里的地下水得到了良好的补给,所以在此打井,水质必然很好。”

  据说,自西门大井开凿之后,人们又在瓮城北墙根掘得一口甜水井。有资料显示,西门甜水井,原来共有四眼,均位于西安城西门瓮城里偏北稍东位置,大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最西边的一眼井便不再使用,只剩三眼,据说,在剩下的三口水井中,西边两眼井的水色、水量、水味大大逊色于东边的一口。

  自此,西门大井成为西安城内许多家庭日常饮用水的重要来源,它更被冠为“长安第一景”。有资料载,西门大井井深16米,口径1.6米,上置有硬木质的大型十字井架,井架的四头有4个木质辘轳,每个辘轳都系有两个绳索,转动辘轳时,一个水桶上升,另一个水桶下降,大井上的8个大桶昼夜汲水,每天24小时不停地打水,其景观颇为壮观。

  尽管人们日夜不停地汲取井水,然而西门大井的水还常常涌溢不断,就算在大旱之年也不例外。老百姓认为这里是西安城出水的“龙口”,于是西门大井又被称为“龙口大井”,它的另一个名称“海眼”,也足以说明这里的水量充沛,如同大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西门甜水井,成为西安人赖以生活的宝井。

  西门大井对于西安人的生活如此重要,西安人也非常珍视它。清道光年间,长安县令胡兴仁令匠人将大井修葺一番,同时还命人在井旁刻立一通石碑,上刻“井养无穷”四个大字,以褒奖大井的功德。这四个字,说透了西门甜水井对西安市民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出西安人对它的感情。

  仅凭声响,

  就能听出是西门大井的甜水

  老西安人用色、味、声三点,总结出西门大井井水不同于其他井水的特别之处。

  西门甜水井的水内没有任何杂质灰尘,不过,因为其水并不是完全的透明清澈,而是稍带乳黄色却不浑浊,所以被西安人称为翠玉色的甜水。

  据老西安讲,西门大井的甜水入口绵软、清爽并带有自然淡甜味,用之沏茶,不失原色原味,用来煮饭,则米粒略黏、香甜适口,用来烩菜闷肉,又能保持食物的真味。

  西门大井的甜水水声也很不同。据说,将其倒入水缸时,会发出咚咚咚沉重的撞击声,当年送水工把水倒入水缸时,一些老用水家站在一旁单凭声音,就能判断出这水是否来自西门大井。还有老人讲,若将西门大井的甜水向茶杯内慢慢注入,则水面可高出茶杯口径一线而不外溢。

  过去,稍微富足的家庭,都会买西门甜水沏茶、煮饭,而家境不好的人家,就只好吃自家院里的苦井水了。所以,当时,老西安要说谁家比较富裕,就会说:“你家是吃甜水的嘛!”主人待客沏了茶后,也会特意叮嘱一句:“这是甜水的!”

  西门大井甜水不仅是西安人居家过日子的常备品,也是城内许多茶馆的必备品。城内稍有规模的茶馆,都会购进西门甜水作为泡茶的茶汤。据记载,民国时仅西大街,以及其周围街巷的茶馆就有上百家之多,精明的茶馆掌柜都会做起一面布幡,上写“西门大井甜水茶”,悬挂在自家茶馆的门外。茶馆的老板也都和送水人非常熟识,在没有电话、网络的时代,谁家要是想要甜水,不需麻烦,只要给哪家茶馆留句话,不一会儿,西门大井的甜水就送进门了。茶馆业的兴旺,带动了茶叶、送水、木炭、小吃等行业的发展,可以说,老西安相当数量的劳动者,是依靠西门大井来养家糊口的。

  西门大井在老西安人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所以人们便对它产生了敬仰和热爱。在大井旁有两座小庙,一座是龙王庙,一座是药王庙,由于西门大井水位不降,人们尊其为西安的“龙口”,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龙主宰降雨,所以在大旱之夏,西门附近的民间社团会自发组织“祈雨”的活动。在古老社乐的伴奏中,人们纷纷来西门大井“取水”,并将取回的井水设坛祭奠,恳求龙王赐雨,场面隆重,这样的仪式往往要连续数日。

  从清康熙年间起,西门甜水井伴随着西安人走过了三百多年,直到民国时期,西门大井仍然是西安人饮用水的主要来源。有资料显示,解放前,国民党政府打出在西安开办自来水厂的旗号,却迟迟没有动工。解放后,西安市自来水厂开始筹划,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自来水厂投产,从此,自来水代替了井水,成为人们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井水退出了历史舞台。尽管西安城中许多水井先后都被填掉,不过,西门大井却依然保存了下来。今天,修葺一新的石砌井台,竖立在井口的木质十字辘轳,都是西安人对西门大井滋养的无尽感谢和无声纪念。

  难忘卖水人的吆喝声

  解放前,甜水的输送没有什么管网,全是靠人力、畜力来运送,于是产生了一个依靠贩卖甜水而生活的职业,这就是“卖水人”。

  卖水人离不开水桶和水车

  据老人回忆,当时有许多穷苦人在西门瓮城里装了水,然后推着水到城内到处叫卖,挣几个钱养家。卖“甜水”,成为当时不少劳动者从事的职业,有的人家甚至几辈人都做“卖水人”。如今,西门附近上了年纪的老住户,还能回忆起当年西门大井附近驴子驮水、独轮车运水、扁担挑水的热闹景象。《西京快览》记载,民国时,西门大甜水井“每日水车丛集”,“专以运水为业者,达数百人,井旁有木铺数家,专制水桶为业。”

  由于西安人对甜水的大量需求,民国时,专门以拉车卖水谋生的卖水人非常多。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告诉记者,有资料显示,民国时每车水约大洋五角,那时西门甜水井旁“每日水车蚁集……赖以营生者,达数百人之多。”民国《陕西交通掣要》中则记载,西安市里以人力推车或大车来运水的人,络绎不绝,煮沸后每杯售价约六七厘。

  通常,卖水人都有固定的主顾,比如茶馆、饭庄或是一些家境比较富裕的人家。他们会把“水牌”一次性地卖给主顾,而后,主顾只需每天凭牌买水便可。有时候,卖水人也会驾着水车,在城里的大街小巷转悠:“卖水咧!卖水咧!”许多上了年纪的西安人,还能记起儿时街上回荡的卖水人的吆喝声。

  卖水人离不开水桶,如果买家的路近,他们会肩挑两只桶,将水送到主顾家中。85岁的老西安胡宝瑛告诉记者,她小时候常常见到卖水人推着独轮的买水车,在街巷间穿梭。手推车全用木头制成,正中有一个大大的木轮,两侧的车辕上有对称的木架,车子上架着盛满甜水的木桶,一般情况下,独轮侧车的两侧可以各放四个木水桶。木桶是椭圆形,西安人俗称扁桶,每个桶上仅留一个灌水、倒水用的小孔,运水时,用木塞将孔塞住,倒水时再将木塞拔出。据记载,为了防止灌水时水满溢出,每个木桶的提把处都拴有一根绳子,绳的另一端系一块小木板,当桶里的水盛满的时候,小木板就会漂浮在水面上,防止水溅出。由于这样的独轮水车在推动时,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因而被称为“叫蚂蚱推车”。也有些有点本钱的卖水人,买条毛驴或者骡子来拉水车,这样便大大增加了运水量。

  史红帅说,民国时期,水车有独轮人力车、双轮人力车(架子车),驴车、马车。民国城市铺修路面后,一律改用架子车。每车载水桶(木桶或铁桶)6~12个,每桶水重四五十斤。1941年陕西省政府“指定水价每元四车出售”,1945年,西安市政府批准,“大车每桶远处80元,近处65元;小车每桶远处30元,近处25元”。随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1947年时,每车水的价钱涨到一两千元。

  据一些老人回忆,过去西安的送水人,多把长衫下摆收拢起来缠在腰带上,将车上的水桶卸下后,便用扁担将水桶挑进主顾的院中,挑水的扁担很短,不用伸开两臂就能抓住桶梁和挂钩,倒水时也不用卸桶,左右两边轮换着倒入缸内。

  卖水人也有自己的行业组织

  卖水是一个苦营生。卖水人黎明时就要开始送水,而夜间要将空桶灌满,白天则需不停地跑路。三伏天,卖水人冒着酷热,将清爽和甘甜的井水送进家家户户,三九天时,卖水人驾着挂满冰凌的水车,奔走在西安的大街小巷。然而,如此辛苦的营生,也仅够维持简单的生活。拉车卖水者称“水车夫”,多为外地来西安的贫民,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难民逃来西安,多有以此为业维持生计者。据说,卖水的营生还是代代相传的,旧社会时,在西安卖水的人,大多来自河南和安徽。

  旧社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组织和规矩,卖水业当然也不例外。据记载,想要在西门大井打水、卖水,必须加入卖水人的组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成为“会员”,凡是会员都有卖水的权利,不过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按收入多寡,卖水人必须交纳一定的会费,这些会费由专人管理,用于水井的维修,以及井架、绳索以及水桶的添置,此外,西门大井旁有厢房两间,供奉着“龙王爷”和“药王爷”,龙王是卖水人的主神,药王则代表着仁慈,卖水人每年都定期要给龙王、药王过大会、做布施。卖水人一年四季难得休息,不过,每逢西门大井的龙王庙、药王庙过会,卖水人都会在此欢聚会餐,招待宴请当地乡绅和官人,庆祝一年平安度过,祈求龙王、药王爷保佑水源兴旺,人畜平安。

  1952年西安市建立自来水厂后,卖水行业逐渐衰落。1956年水车工会尚有216人,1957年减至135人,随着自来水安装入户,普遍设立自来水站,拉车卖水行业于1958年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回味悠长 在甜茶与青稞飘香处
  • 甜茶馆
  • 甜茶浸润马乡的下午
  • 甜茶馆的午后 尽享藏式休闲
  • 品味高原生活——甜茶馆里的“独特乐趣”
  • 纺织公园十万纺织工人的后花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