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性畸形:追求完美导致的失衡病态

时间:2012-09-12 10:00来源:《畸形的日本人》 作者:岸田国士 点击: 载入中...

日本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我本人就是一个日本人,在我看来,日本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有些畸形的,而且他们还常常把这种畸形自诩为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强调它的美与价值,同时又不断地为此备受折磨,感到沮丧。以至于不得不在自身之外的世界寻求某种可以称之为“完美的生命状态”,并默默地憧憬、向往着。


日本人的这种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形成的?这个问题的答案还不是很明确,大概始于战国时期(1467~1573年。——译者注)吧。在明治维新之后,它进一步扭曲、膨胀,并且披上了各种各样的伪装,其畸形的程度愈发加剧了。


原本这种畸形的特质指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不过它也并不仅限于此,比如说人的骨骼、体质以及机械性的动作等也可能会显现畸形。容貌和声音在很大程度上因为涉及精神领域,当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二战”结束后,面对悲惨的结局,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自我审视。大家一致认为,局势发展到这一步的根源在于长期受军国主义封建政治驯化的国民自身。这个观点被人们每逢必说,成了陈词滥调。再加上日本人总爱相互附和的毛病,煞有介事地将其上升到理论层面与“民主主义”结合起来,搞得沸沸扬扬,这也成了当下的一种潮流。我认为这种潮流是危险的,尽管这未必能马上引起大家的警惕,但我还是要提出来。说的人只是随口一说,而听的人也只是随便听听而已;即使是有一些需要认真听取的见解,人们也不会认真倾听,总觉得以后还有机会慢慢了解。于是,我们对自己的缺点听腻了、听惯了,变得麻木不仁,不再敏感。


我就是在这种境况下提出“日本人畸形说”的。可能有人觉得这很多余,但我坚信现在正是该把它提出来的时候。这绝不是简单的跟风。即便时下一切都开始进入正轨,但如果不能彻底地进行自我批判,终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就像一个人愁眉苦脸地拿着解剖刀迟迟不敢动手一样,那样是不行的。我在这里提出“日本人畸形说”,就是要鼓励大家勇敢地面对自身的缺陷。


“畸形”原本是一个医学术语,相对于广义的残疾(盲人、聋哑人、肢体残疾者、精神病患者),它专指由于胚胎基因缺陷而导致的身体某些部位外形发生的异常变化。与畸形相类似的还有“变形”。先天性变形是源于体位异常或者胎儿的疾病;而后天性变形则是由于骨骼、关节疾病、麻痹、负重以及损伤造成的。我在这里说的“精神畸形”是指人们在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碍,它的病理与生理的“畸形”或者“变形”相似。但是它又完全不同于普通的精神病病理,必须从“人类学”的角度找出相应症状,甚至需要等到有一种精神领域的“整形外科”理论和技术出现才能得以治疗。


虽然可以从心理学、性格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但我对此不甚熟悉。也许我的论述非常浅显,但是我想尝试着从日本人的性情、智力、风俗和时代特色等方面来诊断一下现代日本以及日本人的所谓“精神畸形”。


首先,有必要先确定一下所谓“精神畸形”指的是什么?


为了方便,我想通过与“生理畸形”(严格上讲包括“变形”)的对比来进行说明。通常,我们把由于先天原因或后天慢性病变导致的身体某些部位或器官外形发生异常变形叫做“畸形”(后天的称之为“变形”),它会使人体呈现出明显的发育不均衡、不协调。比如部分肢体发育过于发达或欠发达,肌肉突然隆起或凹陷,骨骼异常弯曲、缺失与增生,生理器官的挪位、膨胀、萎缩,器官局部坏死或功能障碍,关节活动不便或弯曲变形,皮肤病变,硬化等。精神畸形也可以像生理畸形那样进行分类,但是为了避免单纯罗列概念之嫌,在此我想开门见山直接做具体的阐述。


首先我想从一个极具启发性的事例讲起。我曾在一本眼科医学著作上看到过一种疾病,它叫“癔病性弱视”,也被称作是“外伤性神经症”。这种病会表现出很多症状,其中最引起我关注的是“视野狭窄”,它又分为“向心性视野狭窄”“圆筒状视野狭窄”“螺旋状视野狭窄”等各种症状。乍一看来,它似乎不过是一种普通的眼病,其实并非如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视觉障碍,得了这种病的人连正常视野范围内的东西都看不见。如“向心性视野狭窄”是指一定范围内视野从四周逐渐向中心缩小;“圆筒状视野狭窄”是指视野范围不会随距离的延伸而发生相应的变化;“螺旋状视野狭窄”是指在视野测定检查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范围内的视野会逐渐变窄。


虽然说这种疾病在眼科医学上被称作“癔病性弱视”,但我觉得它首先应该归属为“畸形”的范畴。其实人们一般的精神机能,特别是思考方式、感受性、注意力等“心理机能”也存在类似的畸形症状。


通常我们会用视野广阔或狭窄来评价一个人。不过如若其狭窄的性质与程度过甚,可能就会表现出某种畸形症状。平时我们会接触到一些畸形的现象,比如考虑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做事爱认死理,生搬硬套,不懂变通;一旦痴迷于某事,对其他所有事情都不管不顾,等等。这些畸形现象都与“癔病”的症状非常相似,我们可以称其为“癔病性心理弱视”。


一般来讲,这样简单地进行横向比较是不科学、不可行的。但是仅仅用“恶习”“缺点”这类词来概括下面我将要讲到的我们同胞的独特性情是不充分的,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功能障碍,是一种奇怪的习惯,或多或少会给人带来厌恶和滑稽感,因此,在这里我笼统地把它们称为“畸形”。这虽不能和生理畸形一一对应,但希望大家能了解我这样做的意图。


归根结底,我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找寻导致我们日本人今天这种不幸的根源。我之所以把日本人的这种性情称之为“畸形”,并不是在玩文字游戏。与其他比如封建的、岛国的、形式主义的、不科学的、利己的、暴富的、小儿科的、野蛮的等反省词汇相比,“畸形”更能让人产生一种紧张恐惧感,让我们感到不能再自我安慰、不能再继续置身事外了。


这里有一点需要事先说明一下:人们口中常说的“怪人”并不属于“畸形”的范畴。可能在常人眼中,这些人的行为举止荒诞怪异、不合常规,可他们却往往是哲学家,未被世俗影响的“纯粹的人”,甚至是革命家和挑战世俗风习的孤独勇士。这些天才们常常表现出来的恍惚、偏执和过激只是为了保持其精神的平衡,不同于“畸形”。即便的确存在病态的成分,充其量不过是精神机能的局部亢进或衰弱,并因程度不同而分属于“性格破裂”或“精神变态”等精神病系列而已。也就是说“易于痴迷、狂喜的人”并不一定是“畸形”的,两者在本质上存在病理学症状的差异。如果不把这一点说清楚,恐怕我们的学说会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夸大其词。然而,如果人们对那些“易于痴迷、狂喜”不感到一丝奇怪,觉得它不过是某种性格表现程度的最大化而对其忽视的话,问题恐怕就没那么简单了。想象一下,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易于痴迷、狂喜的人”,他们装模作样,四处横行,不时相互交换着奇怪的眼神,那必然是一种滑稽、一种“畸形的不协调”了。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