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蓝”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志彬 摄
12月1日,兰州市启动生态文明建设整治月活动。记者从启动仪式上了解到,截至11月30日,兰州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6天,比去年同期增加3天;达标率为85.3%。冬防期间,兰州市将继续落实好各项冬防措施,全力攻坚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市大气办负责人在启动仪式上表示,兰州市为期5个月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已经启动,从市大气办前期的督查情况看,各相关部门在冬防措施的落实上比较到位。冬防期间,全市各相关部门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手段不软,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做到时间、区域、对象、问题、措施“五个精准”,全面落实冬防综合治理各项工作,压实部门及地方政府管理责任,通过管理减排确保蓝天保卫战圆满收官。
按照今年冬防的相关部署,未来几个月兰州市将继续做好7方面工作助力“兰州蓝”。
工业污染源管控
对城区及周边的榆钢公司、二热电厂、范坪电厂、大唐西固电厂、中石油兰州石化分公司、兰铝公司等6家重点大气排放工业企业实行事前承诺、靶向监管、过程管控、现场监管等有效措施,进行属地化、全时段、全方位现场监管,确保企业各项减排到位。
工业源综合整治回查
严格对标对表,对全市94家工业窑炉综合整治完成情况开展“回头看”,对列入整治清单的345家“散乱污”企业分门别类进行综合整治,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石化、化工、表面喷涂、包装印刷以及油品储运销等五大重点行业以及制药、油墨、涂料、胶黏剂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的综合整治,同时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要求,对市域内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砖瓦轮窑等行业企业,按时完成淘汰。
扬尘污染源治理
冬防期对全市施工扬尘、道路扬尘、堆场扬尘、裸地扬尘实行全覆盖、全时段、差别化监管,不搞“一刀切”。监督施工工地严格落实 “六个百分之百”抑尘要求。冬防期间重点管控区域内所有涉及土方作业的施工工地一律由区县组织实行驻场24小时监管,严格落实施工扬尘黑名单制度,将施工扬尘污染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并在媒体公示,同时进入“诚信中国”名单进行公示。
居民散煤污染防控
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体系。建立全市统一的煤炭专营市场体系,对生产劣质型煤的企业采取重罚、查扣生产设施等措施,杜绝劣质型煤的生产和流通,保障市场优质无烟煤、洁净型煤和引燃煤充足供应,对已全面完成居民小火炉治理改造的区域逐步缩减二级煤炭销售网点。积极开展城区内煤炭一级专营市场及二级配送网点的引燃煤、洁净型煤、无烟煤煤质抽检,防止劣质燃煤进入市区。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污染禁燃区,三级区域内严格监管燃料煤质。
机动车尾气整治
严格落实《兰州市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相关要求,推进机动车排气监控体系应用。用好全市10套尾气遥感监测系统,加强对上路行驶的机动车排气污染监管,强化交通疏导。严格落实大车绕行要求,加强油品监管。加大无证无照经营的黑加油站点、流动加油罐车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油品行为。严格非道路移动机械管理。按照使用中监督抽测、超标后处罚撤场的原则,加强对进入禁止使用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区域内作业工程机械的监督检查,严禁超标排放工程机械进入禁用区使用。
面源污染防治
强化网格化监管制度及考评机制,全面防控城乡范围内扬尘、燃煤、垃圾焚烧、烟花爆竹燃放、餐饮污染等低空面源污染。各区县对无法实施改造的在用燃煤小火炉逐一入户登记造册,对划定禁燃区内各类市场、商户等经营户的小火炉一律取缔,强制推广使用电、气采暖。加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各部门开展进行集中联合整治,重点检查清洁能源改造、油烟收集及处理设施完好并稳定运行情况,严格取缔露天烧烤等行为。全力遏制烟花爆竹区域性时段性污染。冬防期间在重点管控区域不再设置烟花爆竹销售网点,源头消减烟花爆竹燃放污染;由市公安局负责,全面实行重点管控区烟花爆竹禁燃禁放,对违规燃放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罚,形成长效机制。
技防保障
积极利用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城市网格化监测系统、扬尘智能监控系统、机动车尾气遥感系统以及航拍取证等技防新技术,全方位全角度发现各类污染源,及时掌握污染源迁移变化规律,为靶向定位、精准治污、科学管控和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排名提供支撑和依据。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