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系列报道之三——
盐场路之所以出名,很大原因是因为她曾是兰宁驿道的主要通道,在明朝中期,通往宁夏的驿道改善拓宽,黄河以北、镇远浮桥以东的地方就成了闹市,作坊、店铺、饭馆鳞次栉比,过往商旅驼队络绎不绝,是著名的“水旱码头”和“茶马互市”。直到1979年城关黄河大桥通车之前,盐场路上的庙滩子依然是兰州的一个咽喉通衢,车马店集中,人流、物流交汇。
家住草场街的张公荣老人今年已年逾古稀,是典型的盐场路“土著”居民,盐场路,曾见证了他的出生、成长、以及所有的人生经历。如今,在家颐养天年的他,追忆起盐场路上那段关于车马店、大户四合院、以及曾经大片大片的果园菜园,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门前的这条马路简直太繁华热闹了。”在张公荣老人的记忆里,现在的3512厂一直到庙滩子一长串都是车马店,在农闲的时候,兰州近郊的人民公社会组织农民进城搞一点副业,用来增加公社的收入。当时,土地还未包产到户,以“挣工分”的形式集体经营,“上一天工可以挣5个工分,一个工分合两毛8分钱”,只要愿意出去搞副业,每天就能挣10个工分还给一块钱,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收入。
在这种“利益”的感召下,很多人都愿意以搞副业的形式为家庭挣得一笔收入。于是,每天凌晨5点,那些从事副业的商人都会喂饱马儿,备好车子,驾着马车从四面八方的公社出发,来到盐场路上的这个闹市经营小生意。
当时,盐场路上作坊、店铺、饭馆鳞次栉比,商旅驼队、车马人流络绎不绝,蔬菜、服装鞋帽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这种热闹的景象一直从清晨持续到傍晚,商贸业很是繁荣。
然而,马无夜草不肥,在结束一天的忙碌后,那些为副业贡献了整个体力的大马和驴子,在经历了旅途一整天的劳顿后,需要添置草料。而那时,为了方便搞副业的商人歇脚,且给饿了一天的马儿添加草料,盐场路上形成了很多车马店。
每天,盐场路都人声鼎沸。商贩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还有马和驴子的吼叫声,纠缠在一起,不绝于耳。当时,盐场路上的车马工,大都来自我省定西、榆中、天水等地。
张公荣说,除了车马店外,在盐场路上,大户人家的四合院、还有成片成片的果园菜园,也是那个时代盐场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草场街周边很大的一块是一个大坟场,记不清到底是些什么人或是有钱人家的祖坟,后来那些官宦人家一一败落,那里也被分块的出售,挖出了故去人的遗骨盖起了低矮的小屋。”张公荣说,在那些小屋里,很多山东等地的人安家生活,过着清贫而简单快乐的日子。
“这里时常会看到一个戴着圆圈眼睛,说话之乎者也的老者,他就是朱老爷。”在张公荣的记忆里,这里除了住着低矮平房的普通人外,还不乏有一些住着四合院的有钱人,其中朱、魏两家可以说是这里的大户。
那时这些气派的四合大院里,朱红的院门、四角的房屋、青瓦屋顶,还有那些镂花的窗核,院中的石桌石椅,那些考究的清代家具,以及古旧的瓷器,都生动具体的说明着这些人家的雄厚财力。
“小时候,经常偷偷窜进这些大户人家的四合院玩耍,也没少偷那些枣树梨树上的果实。”说到这里,张公荣满脸堆笑,两个眼睛眯成了缝儿,快乐得像个孩子。
在张公荣的记忆里,原来赵家庄一代都是大片的果园菜地,在紧邻黄河水的沙沟上挖一道水渠,把水引过来就可以让这片果林枝繁叶茂,蔬果香甜。
盐场路的繁荣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为了顺应时代潮流,车马店那个年代特有的旅店,还有那些四合院、果园菜地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那些异常繁荣的商贸业,车马集中的店面,还有那些发生在大户人家四合院的故事,以及被绿色掩映的田地……犹如一张陈旧而醒目的老张片,不时的从张公荣的记忆里翻阅开来。在老人絮絮叨叨的描述里,那时的盐场路,虽没有如今这样开阔,但因为有了曾经的这些美好,在老人心里更加生动具体。
“我以为在有生之年,不会在看到这条路大修了,看来我还是蛮有福气的。”张公荣说,随着城市的拓展,如今盐场路一带被更多的高楼大厦取代,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年久失修,盐场路坑洼不平,腿脚不好的他也很少出门。
张公荣希望通过这次大修,盐场路变得更加开阔平整,等到工程竣工的那一天,他一定带着那些曾经的记忆,亲自到这条陪伴了他整个人生的大道走走看看……
编后语
在经历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漫长岁月中,如今,盐场路这条古代通往宁夏、内蒙的古驿道,迎来了30年来的首次大修,让很多兰州人对他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从即日起鑫报社区河北版特推出《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栏目,一起回忆这条带给大家便利和梦想的大道。无论你和盐场路这条道路之间存在怎样的故事,抑或是你对这条路充满什么期待,您都可以拨打本报热线8186222,或通过QQ:27072924及@大西北网络、@兰州那些事 共同回忆我们一起走过的盐场路,共同见证盐场路上的那些时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