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妈,国产品牌的奶粉我们可不能给宝宝喝,想想三聚氰胺都害怕!”“妈,优酸乳不能吃宝宝喝,里有有十几种添加剂!”“妈,不要给宝宝吃外面的蛋糕,里面都是氢化植物油。”“妈,水果一定要拿碟新泡,农药残留太多!”"妈,多买根茎菜,叶菜的农药太多!”“妈,鸡蛋和肉尽量买正大,其它在喂养时吃的饲料没保障!”“妈,外面的半成品尽量不要买,里面加了啥我们都不知道!”........"闺女,你说那我们能吃啥?”
是啊!我们能吃啥?吃肉担心瘦肉精,吃蛋担心苏丹红、吃鱼担心孔雀石绿、吃菜担心农药残留、吃油担心转基因、吃面担心吊白块、吃米担心蜡刨光……曾经,每当市场上发现“问题”食品,消费者便采取“不吃”的态度寻求自保。然而,不吃并不能真正把住食品安全的“入口关”,也不能从根本上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越是担心,被曝光的问题食品也是有增无减。很多人都说,大环境就这样了,再担心也得吃!不吃我们吃啥?
记得去年4·11兰州水事件当天,市民为了吃到放心水不惜去“抢”超市里的瓶装水,有些市民甚至连饮料都不放过。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记者还听到有些老人不经不漫地说:“那些年,我们吃涝坝水,牲口喝完了,人照样吃!现在的人啊,就是瞎折腾!”殊不知,现在的环境已经变了!那些年,什么叫化学添加剂,人们不认识!什么叫农药,甚至是化肥或许都是新鲜玩意儿。更别说什么三聚氰胺、塑化剂、氢化油、转基因!当食品被工业化后,什么新鲜的,前所未闻的增香的,增味的,增色的都粉墨登场了!只要不法商贩想要的“美味”,没有什么不能被“添加”出来。
就在市场里的牛肉价格每斤在30元左右时,超市里甚至会有酱牛肉以每斤19.8元的价格出售!“一斤牛肉用最好的技法煮,熟后至多6两,一斤30的牛肉酱好后卖19.8元,敢吃吗?”一位朋说,他已经多年不吃从市场上购买的熟肉制品,原因在于“吃着不放心”。近两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购买食品十分谨慎,选购食品时总是左挑右拣,仔细查看食品包装和标签,看有无生产厂家、是否在保质期内,尤其害怕买到“问题”食品。在蔬菜摊前,有的市民为了买到放心蔬菜,专买被虫子咬过的青菜。他说:“被虫子咬过的青菜对人比较安全。”。
面对市场上的“问题”食品,消费者不吃不失为一种自我保护措施,但不吃终归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办法。消费者可以一时不吃,但不可能永远不吃。事实上,食品安全隐患防不胜防。消费者可以不吃被曝光的食物,但不可以什么都不吃,只要吃就难免被不安全的食品击中。
“民以食为天”。对消费者来说,不吃其实是一种无奈之举。与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相比,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对食品的安全性能无从知晓,只能生产什么就买什么、销售什么就吃什么。市场上销售的食品千差万别、五花八门,消费者不可能完全清楚哪个食品安全、哪个食品不安全。关键是食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要有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良知,不能利欲熏心、见利忘义,而应严格按国家食品标准组织生产,从源头堵住不安全的食品流入市场。
食品安全是一项综合工程,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政府的声誉和形象。面对“问题”食品,仅靠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是远远不够的。编织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防护网,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尤其是各级政府部门应从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