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目前的科学分析结果可知,以氯铜矿、水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的使用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甘肃河西走廊各地石窟和墓室彩绘壁画。敦煌石窟(包括
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应用的时间最长,用量最多,从北凉(397~439年)到元代千余年间一直应用。
古代所利用的铅化合物中有两种叫做“黄丹”的铅氧化物,那就是红色的 Pb3O4和黄色的PbO。在古代的炼丹、医药本草及其它著作中还有“密陀僧”等不同的名称。唐代著名炼丹家张九垓《金石灵砂论》中最早明确了密陀僧与铅的关系:“铅者黑铅也,……可作黄丹、胡粉、密陀僧”。经对
莫高窟最早的七个北凉时期的洞窟颜料进行分析,其中在北凉268、272的四个颜料样品中分析出PbO,而且这四个样品都是单一的PbO,没有Pb3O4及其它红色颜料混入。由此可知,我国黄丹作为壁画颜料的应用,最迟不会晚于3世纪。到了唐代,密陀僧作为绘画颜料已很普遍。在敦煌
莫高窟盛唐205窟壁画中也发现有此颜料。
我国古代约有近30种文献记载了关于敦煌一带(瓜、沙二州)出产黄矾、绿矾、绛矾、金星矾(铁矾)的情况。绛矾可由绿矾焙烧制得。绿矾在空气中经大火焙烧,析出结晶水的同时会被空气氧化成为红色,驱尽其中水分后,即成为棕红色犹如黄丹的粉末,古时称为绛矾,北宋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记载了鉴别绿矾的方法。绛矾不仅是名贵的药品、炼丹的原料,而且也是自唐以来在敦煌石窟壁画、彩塑中使用的红色颜料。
多年来,笔者调查研究了甘肃河西走廊特别是敦煌一带的自然矿产资源分布情况,查阅史书中所载甘肃、新疆等地以及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科技交流中有关颜料的资料。根据史料所载以及现代科学的实际勘探考察得知,敦煌石窟艺术所用的十几种主要的矿物质颜料,有些是经过比较复杂的物理加工制作而成的天然矿物颜料,有一些是从中原内地运来的成品或半成品,个别的则是从古代的“西域”远道运来的。通过对颜料来源的研究,还可揭示古代中西文化、贸易、科技交流方面的许多秘密。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所用的颜料中,云母也是值得一提的。敦煌
莫高窟中唐112窟,是个仅几平方米的方型小窟,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就绘于此窟南壁。这个窟不仅在绘画艺术上具有唐代敦煌壁画的一流水平,而且颜料的加工也达到绝妙的程度。这个洞窟所用的银白色颜料闪光发亮,经X射线衍射分析得知,这种银光闪烁的白色颜料是很纯的天然片状白云母粉,细碎的鳞片在画面上显色效果极佳。
莫高窟晚唐12窟壁画中也有银白色云母颜料,但杂质含量较高,粒子粗,显色效果差,此外,在其它一些洞窟中也有云母作白色颜料的。敦煌鸣沙山和
莫高窟的崖岩砂石中常可见到云母,
莫高窟南面不远处水沟坡中还有天然云母矿,古代民间画工是就地取材加工使用的。从史料可知,我国古代炼丹大师在汉代已有制取云母粉的先进方法。东汉、隋、唐炼丹著作中,都有关于制云母粉方法的记载。在敦煌一带也有人制备云母粉,由于这种技术当时还掌握在少数炼丹家手中,他们保守严密,使这一先进制作方法未能很好的推广和流传,所以云母粉在
莫高窟112窟的出现只能是昙花一显,很快就消失了。而一般加工的云母粉作颜料效果不好,所以唐代之后壁画中不再应用。(王进玉)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