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山岩画——河西先民们的立体生活画卷

时间:2011-12-28 06:11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效果图

效果图

舞蹈

舞蹈

石刻题记

石刻题记

  在嘉峪关西北有一条长约10公里的峡谷——黑山峡谷,这里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峡内南北两山对峙,山势陡峭,怪石嶙峋,在两侧的悬崖上,古代先民留下了153处岩画。在河西一带漫长的历史中,究竟有多少民族先后交替在黑山地区繁衍生息?谁是岩画最有可能的创造者?先民们又是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环境下在这里繁衍生息的?他们是怎样在这样的悬崖峭壁上刻下这些岩画的?刻下这些岩画的目的是什么?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踏上了黑山峡谷的寻幽之路。

  发现

  黑山,古称洞庭山,是马鬃山系的一个小支脉。黑山峡谷位于河西走廊的北侧,甘肃省嘉峪关市的西北方。1972年5月的一天,酒泉钢铁公司黑山湖农场的一名职工,像往常一样,把羊群赶到了黑山峡谷的四道股形沟里,那天风和日丽,光线很好,当这位牧羊人无意中将目光落在一块岩石上的时候,她看到了一组奇异的画面。从此,黑山岩画向世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古代河西历史的门扉。

  岩画就分布在石关峡口、四道沟、红柳沟和摩子沟等处绵延2公里的黑山峡两侧的峭壁上。岩画是人类最古老的绘画方式之一,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古朴认识。黑山岩画距坡底最低者半米,最高者在5米以上,画面大小不一。这些岩画所处位置,最低者距离沟底仅0.5米,最高者则在5米以上。画面有的一组由几层构成,有的则只是由一人或一两个动物构成。画面大小不一,一般高为0.2—2.4米,宽约0.3一3米。凿刻技法虽极简单,但画境古朴,形象生动,粗犷有力,具有独特风格。

  黑山岩画是古代少数民族的生活记事画,对考古工作者和岩画爱好者有很大吸引力。黑山岩画图像风格粗犷、手法古拙、造型生动、境界高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黑山岩画全称“黑山摩崖浅石刻岩画”,自1972年发现后,经1978年和1987年两次普查,发现有自战国至明代的岩画5处,共计153幅,被甘肃省政府1981年9月10日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黑山岩画被意外发现后,立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专家们考察后认为,黑山岩画是这里的先民们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研究河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黑山岩画在198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岩画之一。

  内容

  黑山峡谷曾经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峡内南北两山对峙,山势陡峭。两侧悬崖上古代先民留下的这些岩画,是遗留在嘉峪关地区悬崖峭壁上的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珍品。从风格和内容上判断,出自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民族之手。它为研究古代河西地区的生态环境、先民的生存活动和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古代游牧民族的“画匠”,用坚硬的石头或其他硬物在嘉峪关黑山峡谷的岩石上刻凿,创作了一幅幅动物,人物,狩猎,操练等技法简练、内涵丰富的岩画。

  黑山岩画形象生动、内容丰富,主要有人物、动物及其各种活动场面。画面描绘的动物有十几种,马、牛、羊、鹿、狗、鸡、鱼、虎、狼、蛇、龟、雁、鹰、骆驼等,无论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还是在生活中常见的动物,都成为了当时人们笔下乐于表现并反复描述的对象。而画面所反映出的人们的各种活动场面,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既有游牧民族赶着家畜放牧的场面,又有农闲时节狩猎的活动;既有列队射箭练武的操练演习场面,又有竞相射雁的实战操作;既有自然界生存竞争中虎逐牛羊的惊险情景,又有动物们为了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温和的角力场面,如野牛相抵的力感。而人们平时骑着马或骆驼四处走动,高兴时则欢聚一堂翩然起舞,在狩猎季节,除了个人的捕猎行为,常常还聚集众多的部落成员,进行大规模的围捕猎物的活动,所有这些日常生活情景,都构成了岩画画面所表现的重要内容。

  场景

  黑山岩画是刻在石头上的历史画卷,展现了远古时期河西地区的社会面貌和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解的历史之谜。

  黑山岩画不仅内容丰富,还善于表现大型的场面。如人们的狩猎活动,除了表现一人用弓箭射杀山羊或麋鹿的单猎活动外,更多的是表现群猎和围猎的场面。如在四道沟岩画的一幅围猎图中,许多徒步的猎人,围住了几只野牛和长角鹿,这些牛和鹿体态硕健,扬尾抵角,作困兽犹斗状,于是除了猎人们赶快射箭之外,外围还有骑手引弓以待,防止突围,右侧还有人高声呼喊,呐喊助威。

  在这个岩画群中,还有一幅大型的操练演武场景。整幅画面共分为上、中、下三层,共有30多人。整幅图中人物的形象和衣着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人物头顶都竖立着高高的尖状饰物,有的长裙束腰,只露出双脚;有的身着短裙,显得灵巧轻便。在另一些舞蹈场景中,热情的人们身着束腰长袍,头顶羽状饰物,叉腰扬臂,扭动身躯,或列队群舞,或单个独舞,富有生活情趣。所有这些画面,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这一地区人们的生活情景。

  有研究者这样说,黑山岩画图像风格粗犷、手法古拙、造型生动、境界高古,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研究价值。

  专家们考察后认为,黑山岩画是这里的先民们描绘在崖石上的史书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对于研究河西地区的史前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它们在1981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岩画之一。黑山岩画以狩猎为主题的图案,占了半数以上。

  特点

  据记者观察,在黑山岩画的狩猎图中,有一个共同而奇怪的特点:动物显得非常高大,而人则整体感觉异常渺小。当地研究者告诉我们,当时人口稀少,处在群兽包围之中的人类,总会感觉到危机四伏,缺乏自信。所以在所有岩画的构成中,人类的形象显得渺小而不起眼。

  据嘉峪关悬壁长城文物管理所研究人员介绍,黑山岩画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主要是以狩猎为主,人当时捕食动物以满足温饱。”它事实上也是当时生产、生活情况的真实记录。狩猎是河西地区的先民们为维持生存而进行的最直接的生产活动,黑山岩画真实地纪录了他们的生活状态,在学术上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创作

  黑山地区最早的先民是哪个民族呢?关于这个问题,史学界一直以来众说纷纭。除了羌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从南方迁徙而来的三苗族人依据是《史记》。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意思是说三苗人往西迁徙到了三危这个地方。

  古代的羌族是四千多年前生活在河西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了。随后才有乌孙、月氏和秦汉时期的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了五凉政权,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吐番占领河西九十年,宋代以后,西夏党项族建立西夏政权。明代早期,黑山地区是属于赤金蒙古卫的放牧区。近来有研究人员指出,这些曾经生活在河西大地上的民族,都有可能是黑山岩画的创作者。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书记载,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河西地区确实有过这么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叫畎夷,是西羌族的一个部落,在夏朝的时候,他们将自己的“乐舞”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在黑山峡的门口向朝廷进献了他们的乐舞。在黑山岩画上可以看出,这个民族既是一个勇猛强悍,同时还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近年来,根据专家们的不断考证,黑山岩画中的一大部分,创作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中期,也就是说,这里的岩画是最早在黑山地区生活的民族创作的。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火山堰塞湖——鹿鸣湖
  • 内蒙古第一大湖——呼伦湖
  • 中国彩色丹霞的典型代表——张掖丹霞
  • 花海之畔的湖——赛里木湖
  • 呷登寺属寺——桑披寺
  • 温润如碧玉的高山海子——白海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