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遥远的太子寺城

时间:2011-12-28 06:01来源:兰州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广河县齐家坪

齐家文化广场

齐家文化遗址

  处在黄河农业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接合部的广河境内,孕育了雄浑多元的齐家文化。齐家文化因首先在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发现而得名,是我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

  广河县城,位于广通河河谷中心地带,南依堡子山,北临大北山,兰郎公路穿城而过,整个城区呈狭长带状,东西长3公里,南北约1公里,广通河纵贯城区,将县城一分为二,以石那奴大桥和马良大桥相连。

  今广河县城,历史上曾被称为山康山良(kanglang)城、诃诺城、定羌城,太子寺等。在众多的名称中,唯太子寺之名最为人们所熟悉。

  A、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据广河县文化局局长马进云介绍,古代的太子寺城是西通青藏和西域、东连中原要道上的重镇。“自古以来,这里是多民族之间往来和接触频繁的区域,是民族之间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的场所。历代王朝、政权视为国防重地,设藩镇,筑城堡,派官员,驻重兵。由于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经常战火纷飞,成为豪强的练马场。”马进云告诉记者,历史上太子寺城的统治权多次易手,城池也几经兴废变迁。在四五千年前广河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先秦时代为西羌耕牧之地。春秋战国时,属秦所有。西汉建国,从粃罕县析置大夏县(今广河县)。东汉时,西北地区,尤其是河湟地区,羌族问题日益严重。汉军与羌人常在大夏境内激战。

  整个十六国时期,大夏县一直是陇西割据政权的争夺之地。易手频繁,废设无定。

  隋唐多民族统一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西北地区长期战乱的局面,从而也恢复了对山康山良城的行政管理。从唐太宗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复置大夏县起,到安史之乱后整个陇右陷于吐蕃,这中间约130多年,太子寺城经历了一段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全城人口大量增加,农业也有很大的发展,城镇又恢复了以前的繁荣。

  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后,河州全境为吐蕃占据,达300多年。直到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河州才重归中央王朝的版图。

  在吐蕃统治河州全境300多年中,太子寺城一直是一个相对重要的地方,是吐蕃的政治军事中心之一,成为吐蕃王朝的东部重镇,称诃诺城。明朝在定羌城内设有总旗1名,辖50人,分守城内重要关隘、烽火墩,并屯田自养。

  B、颓废在战火中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初时因为改制,改定羌城为太子寺城。清政府对太子寺城进行了重建,史称“县城周二里,建南、西、北三门,西、南城楼各一。”

  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河州州判移署于太子寺城。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河州发生马悟真、闵殿臣、马占鳌为领袖的回民反清斗争。反清军以太子寺城为据点,抗击清军。同治六年,清穆图善部克临洮,过洮河,又过祁家集,反清军以太子寺城据之。清军攻太子寺城,后又撤离。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清廷派左宗棠督办甘肃军务,带领八十营兵丁入甘,镇压反清义军。左宗棠在金积堡镇压了马化龙以后,由平凉进驻到安定(今定西县)。遂派河州总兵宪宗、西宁总兵徐文秀为先锋,率部进军河州。从临洮渡洮河,占领三甲集,进逼太子寺城。马占鳌等在太子寺战役中,采用“黑虎掏心”战术大败清军。随后乘胜投降清朝,左宗棠接受其投诚。从此,马占鳌、马海晏等由反清首领变成了效忠清廷的边防重臣。

  太子寺城通过同治年间的这几次征战,“势将倾圮”,四周一片狼藉。至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清左营提督杨英华见太子寺城因长年的战争,城防建设大部分被毁,已不成形,便捐资派勇,募匠烧砖,重新修整。毁前的太子寺城有三个城门,经重修后的城只留西南二门为出入,北门被塞。至夏天陈慎友督修太子寺西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便竣工。但城堡规模较前大为缩小。后来又遭光绪二十一年回民反清斗争和民国十七年马仲英事变两次战火的侵凌,破败不堪,再未修复。现在,其残垣断壁保存在县城南街以西,当地居民称为“堡子山”的山坡上。 (责任编辑:鑫报)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