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青老人49年的陶艺人生 3

时间:2011-12-28 00:34来源:新华网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把土运回家,要先把它碾碎、过筛,然后配土,烧制不同的物品要有不同的配方,不然就做不好,很容易出次品,最终的结果是烧制的器物不耐用,以后顾客就不愿意买你的东西了。

    配好土,和泥也很重要,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太干太湿都做不成。然后就是制作,制作器物没有模子,全靠自己的手去把握,灵巧的人会做得更美更好看,顾客也会更喜欢。

    做好的器物要放在阴凉处慢慢阴干,然后才能装窑烧制。烧制时把握火候也很重要,不懂的人会烧得太过或者烧不熟,这都是次品,经验老到的人会烧得恰到好处。

    我现在制作的这些东西都不上釉了,如果需要上釉,就把烧制了第一遍的成品上釉,然后再烧。釉的调配直接关系到产品的颜色,这点技术含量很高,然后就是再次烧制,这次烧制主要是针对釉的,所以火候和第一次有很大不同。由于制作陶器工艺繁杂,技术难度大,所以不是学习一年或几年就能出师的,因为整个制作过程更多的是靠经验。就连我做了这么多年,也没有十足的把握保证一定能成功。

    仁青老人的失落似乎可以理解,他曾经赖以谋生并钟爱一生的手艺,随着时代的变迁渐渐没落了,连自己的子女也不愿意学。祖传的手艺从他手上失传,他的心里难以接受,但也无可奈何。

    这种状况仁青老人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他家的大门外有一对大石磨,据说是以前磨糌粑用的,看来已废弃多年。而仁青老人家里摆着现代的磨面机,旁边还有一个压面机,多年来,他吃的糌粑是机器磨的,面条也是机器做的,就连打酥油茶也是用搅拌机。看来,他的失落应该是一种情结,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

    林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米马次仁介绍说:“我们曾做过调查,我们县境内还有大约17家陶器制作小作坊,同样都面临着仁青老人所面临的状况。现在市场需求少了,这门手艺没有发展前途了,年轻人情愿打工挣钱,也不愿意学这门手艺。而现在这批老人的年龄又几乎相当,所以传承迫在眉睫,目前我们已打算申请经费,帮助他们传承下去。我认为主要还是一个钱的问题,如果有经费来做保障,传承应该不是问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始建于清嘉庆元年的贵德文庙
  • 甘肃省华池县双塔寺文物被盗案10年的尾声
  • 尼泊尔商人:我要让130年的夏帽嘎布继续延续
  • 临夏积石山石海:史前一万年的大自然神秘搬运
  • 藏历
  • 非物质文化遗产:格萨尔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