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是在一个转动的轮子上打底的,为了定型,下部做好的陶罐里外都装上了沙子。转轮的边沿围上一圈陶泥,为了不让陶罐外围的沙子散开。
整个陶罐是仁青老人用一根根泥条慢慢接成的,没有图纸、没有模具,哪里该放,哪里该收,陶罐的形状早已在老人的心中。
转轮上的粗毛坯陶罐并不好看。仁青老人并不着急,他慢慢地为陶罐收口,刚收口的陶罐因粗糙可以用难看来形容。只见仁青老人拿出一个简易的铁片,轻轻往罐口一放,随着转轮的转动,一根泥条滑落在他的手中。罐口有了形状,好看了许多,但并不光滑,仁青老人把那铁片蘸上点水,又放在罐口,整个罐子立马像化了妆似的,一下子就光鲜照人了。
原以为这个罐子该大功告成了,没想到仁青老人看到罐身有一些裂纹,他用刷子为罐子刷上一层水,再用一个竹片轻轻地抹着,然后又搓了一根泥条,放在罐子的肩部,使整个罐子线条更加柔美。
整个制作过程,仁青老人使用的工具极其简单:一个用塑料壶剖开的盛水的器具、一把刷子、一根竹片和一个铁片,再没有其他工具。制作陶罐最重要的是他练就纯熟的手艺。
仁青老人69岁了,他的制作手艺是其父辈传下来的。“我从小看父亲制作那些陶器,没事时就打打下手,直到20岁我才真正开始制作陶器。那时候我们的生意很红火,制作的东西也比较多,有酥油罐、陶锅、酥油茶壶、热茶炉、酸奶罐、青稞酒壶、花盆、便壶、酥油灯、净瓶、擦擦、桑炉、陶锅等。这些东西都很受欢迎,因为那时候百姓家里用的很多东西都是陶制品,不像现在,替代品那么多,很多东西大家都不用了,我也就不再做了,只是酿青稞酒的陶罐还受欢迎,因为用这个酿出的青稞酒特别香甜。”仁青老人语气里流露出淡淡的失落。
“现在你一天能做多少个这种陶罐,销售情况如何?”记者指着仁青老人正在制作的陶罐问。
“一天可以做5个,一个卖20块钱。现在我做的都是别人订做的,有订货我才做,不会做一批货去市场上销售。我做的这个罐子,在拉萨可以卖到50块钱。现在做好的这些还都是半成品,等到阴干后再背到窑上去烧,还要烧一天才能好。”仁青老人说,“我现在做这些赚不了钱,现在政府实行环境保护,草皮不能随便挖,很多材料要花钱买,靠这些赚钱会饿死的。我现在这么大年纪了,其他事也做不了,有人订货我就做,做了一辈子了,我还真是有点放不下。”
“我的手艺是祖传的,我也不想丢,但现在自家的孩子都不愿学,也没有其他人拜师了。因为学这个不赚钱,还不如进城里去打工,再说这些东西大家用得越来越少,根本没有市场,就连农村里也少有人用了。我不可能去勉强谁来学这个,可能我的手艺传不下去了。”仁青老人说这些时倒显得很平静。
是不是这种制作工艺不太好学,技术也不太好掌握?
做这个确实很有讲究。首先是取土,现在我制作的这种陶罐是用三种土混合而成,都是在我们这附近取的土,以前为了配土,我们还曾到墨竹工卡去取土。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