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河湟打醮:请巫齐作胡旋舞(2)

时间:2011-12-27 23:27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现在的三皇神鼓,是用山羊皮绷在铁圈上,为单面芭蕉扇形羊皮鼓,扇形直径1.5尺,鼓把长4寸,鼓柄是如意头,为三环,叫“三皇”;鼓角上有大环,为“玉帝”;大环套九个小环,为“九耀星”。敲鼓的鼓槌长约1.2尺,过去为铜条缠牛皮,现改为橡胶,传说为三霄娘娘的法宝“量天尺”。

  巫师的神秘表演

  早期的巫师把狩猎舞、拟兽舞和简单的歌唱、打击乐(鼓、钹)予以改造,纳入傩祭活动之中,使傩歌、傩舞和傩的说唱嬗变成宗教艺术。后来的法师,不断吸收各种技艺、史诗传说、神传说唱,既丰富了傩祭活动的内容,又免除了傩祭给善男信女的单调感和乏味。而神的“人化”,娱人成分的不断增加,便逐渐在打醮活动中出现了更多的具有审美欣赏价值的舞蹈节目。

  请众神观看歌舞的巫舞叫“揽坛”。古诗云:“里门咚咚喧大鼓,请巫齐作胡旋舞。大巫喃喃如唱歌,小巫屡舞还婆娑。巫歌巫舞令神喜,神君欲来满堂起。主人敬神百不忧,如天之福姿汝求。”这是一场舞步整齐、巫歌古老而悠长的表演。法师们头戴用马尾编织的纱冠,身着青布衣衫,手持三皇神鼓,紧束裤管,边歌边舞。悠长的巫歌,应和着节奏分明的鼓点;细碎有力的舞步,伴随粗犷有力的舞姿。时而成列,时而成行,时进时退,队形变化无穷,舞态酣畅有序,鼓声时高时低,鼓环铿锵有致。一阵集体歌舞后,领舞人表演独舞,击鼓坎坎,衣裙翻飞,左冲右突,起脚劈叉,其动作淋漓尽致,动人心弦。双人舞也颇为壮观,单鼓旋转,舞姿矫健有力,顿足踏地,勃然作色,与其说是舞蹈,不如说为武士搏斗更为贴切。

  据石林生介绍,法师的舞蹈融民间武术和杂耍艺术为一体,其神鼓的打法也有十多种,点式各不相同,在打醮过程中因时因地因词而定。

  举行打醮时,据说最吸引善男信女的就是法师不可思议的“神迹”表演。如有的法师发神时上12道钢钎,钢扦长约20厘米,宽1厘米,一头有尖刀。法师在双腮、双耳、两鼻孔、两肩、双乳及其他上身部位各上一钎,左手持戟式钢刀或钢鞭。有的法师发神时用重达1公斤的铁锤猛打自身的背部、胸部,但不损伤身体。还有的法师用牙咬住一块烧得通红的铁板条,扔到祭桌前,然后神色自若地用自己的光脚板,从滚烫的铁板条上踏过。

  齐鼓和法神舞蹈

  齐鼓也叫排大坛,顾名思义,全体法师鼓乐一齐上场表演,是祭坛上规模最大的一场娱神舞蹈。有“前后空翻”、“海底捞月”等精彩片段。讲究吭、打、委、扭四个环节。巫歌歌词简单,多为草、木、山、水、日、月、星、辰的即兴问答,十二生肖的诘难。多数场合为无字歌,尤其舞蹈高潮时,均唱无字歌。不论巫舞、巫歌均以单鼓及其鼓环奏其节拍,助其韵律。所以边击鼓,边舞蹈是巫舞的一大特点。

  法神是法师舞蹈中最有艺术性,最有观赏性的节目。法师们身着“神衣”,即花布制作的无袖长衫,系红色战裙。长衫前心绣有太极八卦,背绣盘龙,四周云纹与象形飞龙装饰,下摆均作千叶金甲状,其服饰如古代诸侯亲王轨制。

  舞时,六人头戴假长辫,或跑圈转圆,或聚散相间。聚若莲花含苞,散若梅花万点。手击单鼓,踢腿踏歌,彩衫飘动,热烈奔放。最令人叫绝的是甩“马头”了。舞到高潮处,六位法师解开长发冠上辫子,甩了起来,发辫在头顶飞快旋转,平稳而有力。

  甩辫子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古代的一次战争中死了许多人,死者家属万分悲痛,统治者便让道士击鼓以超度亡魂,并模仿妇女悲伤时甩动着散开的发辫。表示痛不欲生的情景,以安定民心。”从这个传说中可以看出,在古代确有一种发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为这种甩动头上假辫子的舞蹈。石林生认为,这种假辫后来还发展演变为长带,而形成了甩动头上长带的蒙古“安代”、朝鲜族“农乐”舞、台湾兰屿岛高山族雅美妇女之“发舞”、西班牙之踢踏舞。这些发舞踢踏,渊源应为文明起源较早的河湟之地。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