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杨氏民居 节节高升”的“连五院”

时间:2011-12-27 20:05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蔺萱 点击: 载入中...
  七檩六椽的屋顶。
  五户人家的房子一字排开。
  从老宅侧面还可以看出四进院落。

  蓝田县普化镇下杨寨的“连五院”老宅院,“壮观”得让人吃惊。五院五进深的房子连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民居群,它的大气和完整,在西安少见。“五老爷”杨氏一族世代生活于此,而如今,连五院中只有两院房子还住着杨家的后代,其余的三院房子都已无人居住了。

  地址:蓝田县普化镇下杨寨村4组

  建造时间:清代

  循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线索,通过蓝田县文物旅游局,记者了解到,蓝田县有两处保存完好的民居群落,一处是下杨寨村的杨氏民宅,另一处是穆家堰的穆氏民居群,巧的是,它们都位于蓝田县城东边的普化镇。

  “杨寨子”里“连五院”的老房子

  从地图上看,下杨寨离西安的距离比较近,它便成为我们的第一个目的地。4月19日一大早,出了市区上西蓝高速,从“白鹿原”口下高速,再从312国道换到101省道,一路直行,便来到了普化镇。向当地的老乡询问:“下杨寨村在哪儿?”得到的答案却是:“普化没有个下杨寨”。经过半天的琢磨,我们终于弄明白:我们要找的“下杨寨”,其实在当地人那里名叫“杨寨子”。

  在马楼乡横穿过107省道,再往西南行进,过了好几个村子,我们终于找到了杨寨子。刚进村子时,看着身边的泥墙青瓦,觉得哪儿都是老民居。几个老少爷们儿坐在村里的空地上谝闲传。经过一番询问,我们终于在老乡的带领下,找到了目的地——杨氏民居。

  一条小路上,看到杨家一溜儿门房从西向东一字排开,心里着实吃了一惊:“这一排老宅院,简直可以用壮观来形容了。”从西边第一个门房开始数,一、二、三……一共五扇大门。

  五院房子全部坐北朝南,面对着村中的一条小路,走过了几家,敲门,却没有人开,只有最东边的一户人家开着门,男主人和女主人正坐在门口的石墩上享受着悠闲的时光,女主人衲着鞋底,男主人则听着收音机。

  主人名叫杨嵩山,他告诉我们,杨家的老宅是“连五院”,五个院子一模一样,又各自独立、互相连接。整个下杨寨村的人家都姓杨,可住在这五院房子里的,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祖先的后代,现在老院的主人,从西到东依次是:第一院杨武社、第二院杨让信、第三院杨增钊、第四院杨丁山和第五院杨嵩山。然而,除了第三院杨增钊家和第五院杨嵩山外,其他三院房子如今都已经无人居住了。“大家都是有点钱,就在外面盖了新房,老房便闲置了。”杨嵩山说,“虽然没人住挺可惜,不过没人住的房子拆毁、改建也少,院子要相对完整一些。”

  “节节高升”和“七檩六椽”

  年近古稀的杨嵩山本在西安工作,退休后和老伴在老家安享晚年,然而一院有着五进房子的大宅院,对于老两口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主人带着我们穿过幽幽的门房走道,一边参观房子,一边给我们说老宅的讲究。杨家的每个院子都有五进房子,分别是门房、厅房、厦房、正房和伙房。其中门房、厅房、正房和伙房都建造得很高,在过去,除了厅房没有二楼之外,其他三进房中,都用木板架起了二层。

  最有特色的,是杨家的房子根据地形,建成南高北低的形式。从门房到伙房的五进房子,一进比一进高。每进房子之间都以石板台阶相连。杨嵩山踩在一块石阶上说,这叫做“节脚石”,院子每一进都比上一进高,就寓意着“节节高升”、“步步高升”。

  杨嵩山告诉记者,院子原来的大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开在正中,而是开在门房的东边,而杨家其他四院房子从前的大门则全不在正中,现在的门脸,都是经过了改造后的样子。“从前的门面很好看,每家屋檐下都有漂亮的雕花。”杨嵩山说。按照院子从前的格局,从大门进来,面前是一个隔断,不能马上看到屋里的情况,而是要拐出门房后才能看到院子,在隔断旁,则是账房、礼房。

  厅房是整个院子中建得最好的建筑,屋顶是标准的“七檩六椽”结构,就是屋顶由七根檩条支撑起来,七根檩条把屋顶分成了六个区域,所以一共是六组椽子,这是传统民居中规格较高的屋顶。现在,为了便于居住,杨嵩山家的厅房被两面墙隔成了三个部分——中间的走道和两边的偏房,它本来的面貌并不是这样。杨嵩山说,过去的厅房开阔大气,没有被隔成小间。厅房的后端是一扇屏风门,门额上原本有匾,这道门叫做二道门,在过去,二道门平时是不打开的,人都从两旁通行。杨嵩山还记得,屏风前面原本放着一张核桃木的大供桌,旁边有两溜太师椅。

  从厅房出来,走上石台阶,便来到了厦房院里。主人介绍,按照过去的老规矩,厦房是刚结婚的媳妇们居住的地方,过去的女人讲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在二门之后的空间生活。杨家老宅连五院房的厦房后面,过去都有门相连,为媳妇们之间互相走动提供了方便。

  厦房后便是正房。正房后面便是伙房。主人说,伙房在过去是居住老人的房间,也可以作为厨房。然而杨嵩山家的伙房已在多年前倒塌,现在仍能看到正房后面的台地上满是残砖断瓦。

  “五老爷”盖起这些老房子

  杨嵩山用山泉水来招待我们,喝过了山泉水,杨嵩山开始回忆杨家祖辈的旧事:“为什么是连五院?那是因为杨家的这些房子都是在‘五老爷’手里盖起来的。”杨家最兴旺的一代,是在“五老爷”时期,若从“五老爷”时算起,杨家到杨嵩山已经是第七代了。因为下杨寨的居民都姓杨,所以杨嵩山他们称呼自己是“五老爷的后人”,以便和其他杨姓区别开。

  杨家祖上的“五老爷”是干什么的,杨嵩山也说不清了,只知道那时家里很有钱,所以才盖了很气派的连五院的大宅子。“五老爷”他们去世之后,兄弟几个埋在了一起。杨嵩山说:“墓地就在杨寨子村前,不过由于那时离现在已有7代人,‘五老爷’的墓也早就不在了。” 杨家的老一辈们曾经说起,清代时,杨家曾在蓝田县开着商铺,具体做什么生意已经不清楚了,但是当时的商号名称却传了下来,叫“新生恒”和“广生堂”。杨嵩山家门房二楼的仓库里,至今还保存着一只升,升的四面刻着“广生堂记”,这恐怕是现在唯一能证明杨家曾开“广生堂”的证物了。

  在清朝乾隆年间发家的“五老爷”杨氏一族,曾经营过生意,家族里还中过武举人。杨嵩山记得,小时候杨家院子前面曾有两根大旗杆,就是杨家祖先曾经在中了武举后竖起来的,两根大旗杆不知何时被毁。

  被毁的还有杨家的家谱、字画,以及一些老式家具。现在,杨嵩山家里唯一留下来的老家什,就是一张核桃木的柜桌,和桌上放置的祖先神位,以及一张雕刻大气朴拙的太师椅。

  唯一能见证杨氏家族曾经辉煌的老房子,也已经和过去有了些改变。门房和厅房里重新砌了墙,改变了原先房屋内的格局,杨嵩山老两口目前就住在门房西侧的偏房里,东侧的隔间则改造成了厨房。厅房也经过了改造,东侧住人,西侧成为仓库,正房则闲置着。

  令人意外的是,在杨嵩山家门房的二楼上,我们找到了许多有意思的老古董,有纺线车、织布机、老式灯笼、大箱子,还有马鞍。主人说,杨家以前有许多马,他指给我们看门外的马槽和拴马石,这足以证明过去杨家的马匹之多。

  “连五院”中三院无人居住

  从杨嵩山家出来。紧挨着杨嵩山的是杨丁山的院子,他是杨嵩山的哥哥,现在人住在城里,老家的房子便闲置了。杨嵩山说,自从“五老爷”修了5院房子后,“五老爷”的后代们便分别住在5院房子里。但不知什么时候住在第四院里的人搬走了,于是杨嵩山的哥哥便搬了进去。

  紧邻着第4家杨丁山院子的,是位于5组老院最中间的杨增钊家。杨增钊家现在的常住人口,是一位带着幼子的年轻媳妇,以及她的婆婆,家里的男人们都到县城里去做生意了。儿媳说,公公杨增钊喜爱书画,所以家里到处都挂着字画。杨增钊家的厅房有半边没有改造:屏风门闭合着,依然保留着原始的样貌,厅房开阔大气。靠着东墙摆一张柜桌,旁边两张太师椅,西边靠墙则放着一张八仙桌。

  杨增钊家的厢房、正房和杨嵩山家一模一样,伙房也被拆掉了,变成了一方后院。家中的婆婆告诉记者,因为掌柜的兄弟多,过去老院子里住了五六户家人,很拥挤,现在其他兄弟都在外面盖了新房搬了出去。从杨增钊家出来,他们东边的两院分别属于杨让信和杨武社的,都是大门紧锁,他们也是在其他地方盖了新房,老房便闲置了下来。

  临走时杨家人出来送我们,他们站在老房前的土路上,向我们挥手,杨增钊的儿媳抱着不满2岁的儿子,也许有一天,他们也会盖了新房而离开老宅吧。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中国民间建筑化石——宜宾夕佳山古民居
  • 西藏农区的民居
  • 亚东民居
  • 屋皆平头的西藏民居
  • 夏尔洼藏族民居建筑艺术特色
  • 木雅康巴藏族的民居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