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上世纪50、60年代,秦渡镇西街中间的药王楼还在。西街就从楼下穿过,来来往往的人流和车辆,都要从楼下走过。楼看起来很老旧,木质材料上已经没有油漆了。”全国著名楹联专家、资深报人解维汉先生对过去的秦渡镇印象深刻。解先生的外婆家在秦渡镇附近,少年时代的他常到秦渡镇玩耍。
那时秦渡镇的城门、城墙仍然完整保存着。解先生记得,秦渡镇的城门很多,南面有三座城门,西、北面各一座。城墙没有西安城墙宏大。北门有门楼,很雄伟,剩下的城门,基本上都是门洞,没有门楼。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理事贺福怀先生年轻时也常到秦渡镇去,他还记得,过去秦渡镇老城的城墙和老街保存完好。一圈城墙很完整,城门洞也都在。城墙是夯土的,只有城门的部分用砖包起来。东边临近沣河的城墙上面是夯土,下面则是巨大的石块,起到河堤的作用。
据解先生回忆,有一年,沣河发大水,洪水快要跟城墙的墙面一样高了,当时关了所有的城门,幸亏有城墙拦住了洪水,镇里才免遭于难。
过去,在秦渡镇的南街上,有个木头市,专门卖木材,以及木质加工品。解先生说:“那时的买卖双方,讲价时不用说话,而是用草帽遮着两人的手,在草帽下讨价还价,很有意思。”
西街和南街很热闹,店铺林立。街边的小吃店非常多。秦镇的小吃,除了凉皮外,还有许多。在解先生的记忆里,有一种叫辣子疙瘩的食品,在街边的大锅里,煮着添加了辣椒等调料的肉块汤,看起来很好吃,只可惜他却从未尝过。“吃得最多的小吃,还要算是凉皮了,感觉那时的秦镇凉皮比较硬,而现在的口感更柔软一些。”解先生说。
过去,秦渡镇逢双日赶集。每到赶集的时候,人都从四面八方拥进镇子,户县和长安其他地方来的人也很多。每逢此时,街上人挤人,人挨人,热闹非凡。
贺福怀至今仍对秦渡镇集市的热闹记忆犹新,“年轻的时候,每到逢年过节,我都要去秦渡镇买东西、购年货。”他说。上世纪70年代,西安这样的大城市里,对市场的管理比较严格,买东西要凭票。不过,那时的秦渡镇集市贸易仍然存在,供应的商品也很丰富,比如蔬菜、大肉、副食等。秦渡镇的农业发达,在那个物资较为匮乏的时代,秦渡镇的菜肉等比较丰富。许多西安人、外县人,逢年过节置办年货,都在秦渡镇买东西。贺先生仍记得,过年之前,在秦渡镇买菜肉的人排队排得老长,镇子里面人满为患。
相对于南街和西街的热闹繁华,那时的秦镇北街则显得比较冷清,许多卖丧葬用品的店铺都在北街。
秦渡镇城外的模样,也跟现在有很大的不同。过去,户县和长安之间,只有沣河上的一座石板桥。贺先生回忆,石板桥就在秦渡镇老城的东北边,桥很窄,旁边没有栏杆,在过年前,赶集人多的时候,甚至出现过把人挤下桥的情况。解先生也认为过去的沣河石板桥很不安全,桥离水面不高,桥面由一块块石板搭建而成,桥面宽度有三块石板,有时,会有石板掉落,桥上就形成一个大洞,人走在上面很危险。“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在老桥的北边修建了新的沣河大桥。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秦渡镇的经济发展了起来,然而随之而来的,秦渡镇老城也遭到了破坏。”贺先生感叹道。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时,秦渡镇仍然是一副古朴的模样,但是到了90年代以后,秦渡镇经济发展了,然而老街、城墙等遗产却随之消失。解先生说:“前些年,我又到秦渡镇去了。但是,过去的那种感觉已经消失了。秦渡镇变化很大,城墙、城门,还有很多老房子都没有了,镇子里也盖了些新式建筑。”他认为,南方有许多古镇现在旅游开发得很好,像秦渡这样的古镇,也完全有这样的条件,“秦渡镇自身的条件很好,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
贺先生则认为,名城、名镇、名村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像是太阳、月亮和星星,互相映衬,缺一不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西安,到现在还没有为人熟知的历史文化名镇,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贺先生说:“现在,西安地区像秦渡镇这样,还保存着丰富的地表物质遗产的古镇已经不多了,我们应该赶紧行动起来,保护这些古镇。”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