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秦直道之四

时间:2011-12-27 18:39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贵人关和贵人们

  午亭子的南边就是沮源关。沮源关原来叫贵人关,这个贵人指的是唐王李世民,李世民征突厥时从此经过,后来叫当地人念走了音,叫它鬼门关。到20世纪六十年代时知青们在这里开荒种地,人气很旺,所以又改名叫兴隆关。当地老百姓只知道此处叫兴隆关,没人知道叫沮源关,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当然,跟秦直道有关的贵人不只是李世民一人,秦直道是专为战争而修的,与这条道路有关的贵人和事件数不胜数,蒙恬、汉武帝、李广、司马迁、王昭君、蔡文姬等等,他们在这一条路上演绎着各种各样的故事,有的轰轰烈烈,有的凄楚哀婉,有的惊心动魄,有的缠绵婉转,两千余年以来,从秦直道“道未就”开始记载的与秦直道有关的历史名人和重大事迹太多太多,他们跟秦直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今距槐树庄农场东四十里石泓寺里还有一块嘉庆年间留下的石碑,记述着这条古道,说:“北通庆阳、南及临潼、车马络绎,冠盖驰驱”。嘉庆年间这条古道周围还异常繁华,在富县张家湾一带还流传说秦始皇当年修这么一条路是为了修建阿房宫,这条路两边古木参天,砍伐这些树木运往咸阳好建房子,而这条古道就是为了运输而修。这当然只是传说了,不可信。

  现代发生在这一条古道上的最著名的一次战役当属直罗镇战役了,它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第一仗,从某种意义上说,直罗镇战役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军事基础……

  铁蹄声声、战旗猎猎,古道或承受或观望发生在它身上和周围的一切,记载下了中国战争史上一个又一个传奇篇章。

  沮源关秦直道遗址还依稀可见,宽约六至七米,也不知此处以前就只有这么宽还是后来水土流失将原来的路面冲毁了。沮源关往东走可沿蚰蜒岭到三面窑,再向南走可以到黄陵的艾蒿店等处,沿途有很多秦时留下的烽火台遗迹。

  和尚塬上最壮观的直道遗址

  从槐树庄林场返回到直罗镇,而后向北走,在位于宜川到兰州309国道175公里处的五里铺是秦直道由南向北上山的地方,公路边立有一块秦直道遗址的碑。这段秦直道的遗址于1992年4月20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碑由富县人民政府立。

  我们没能找到向导,自行徒步攀上和尚塬,凭着这几天对秦直道的感性认识,我们相信能慧眼识珠,去发现和征服秦直道。

  上山行走约五里,穿越灌木丛,眼前豁然开朗,一条长满了荒草和荆棘的宽广大道印入眼帘。驻足细看这段秦直道非常符合秦直道堑半山、走高位的修筑特点。这里的路宽最少也有30米。

  再朝前走约一里路,又一段秦直道清晰可见。这里的秦直道非常平直宽阔,笔直的路段有时达到近千米长,路宽一般都在40到50米左右,有的地区路段宽度超过了60米!再看沟壑里面有些莫名其妙的土柱子,还是一层一层的夯土层,沟对面的裸露在外面的坡面也有人为的痕迹。这分明是湮谷的一部分。经过两千年的雨水、洪水冲刷,将原来的路面毁掉了,这么算来,秦直道最宽的地方应该在100米以上。

  深黄色的蒿草均匀地铺在路面上,在阳光照射下直道像一条金色的长龙向子午岭纵深蜿蜒、前进,又像一条宽广的大河流向远方。在八九公里长的路段中,垭口和转弯处的宽度都接近50米,道路坡度不超过10度,正如兰草曾描绘过的秦直道,说它宽阔得像一片延伸的开阔地,甚至可以起降飞机。说实话,没来考察之前,对兰老的话我们还是有点将信将疑,今日一见,方知不是虚言。站在这里,眼前仿佛出现了秦皇汉武的车仗兵阵,几十辆战车在直道上并行,战马嘶嘶、旌旗猎猎、气势雄壮。我们也在想象,如果十辆现代载重卡车并排开在古道上,那又是多么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又向北行走约一里路,秦直道中断了,我们在一马平川的路上奔走得兴奋了,路突然中断,总是有些不甘心。穿越约400米的灌木丛,秦直道又清晰地展现在眼前,而且此处更宽,据我们估测,最宽处至少有60米,直道端直向北伸延。这一段路全长有60多公里,我们四人都很激动,再朝前走一百多里也还是这条路,可大伙就是不死心。老周依然独自前行,见到一个垭口就跑回来通知。我们行走了约五六里路便发现四个垭口,“堑山堙谷”特征明显。约走了七里路时,在一个山弯处,我们发现在秦直道路边的山崖上有四口窑洞,洞前还用木棍围成圈羊的栅栏。

  这一段直道依然是宽广的坦途。再走五六里,穿过一片低矮杂木林,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大垭口。从望火楼到水磨坪、八卦寺的30多公里线路基本上没有人烟,但路基保存较好。

  从和尚塬往北的这段秦直道其路面之宽平、路基之坚实都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它是我们考察调研中所看到的保存最好、最为大气、最令人激动的一段直道道路。

  2009年,陕西考古研究院的专家对秦直道局部地区进行了考古挖掘,其收获不小,曾经在这一段考古发现有古代小孩的脚印。这说明当时修筑秦直道时工程浩大,男女老少都参加,以至于带着小孩参加秦直道修建工程。

  此处秦直道中间有一条人和车踏出碾出的小路,证明它至今还在发挥道路的基本作用。秦直道是道,所以没能种上粮食,也没有被耕种的迹象,只生长着一些小草和纤细的蒿草之类的植物。路基土质特别坚硬,至今也没生长乔木,不过现在有一排排整齐的人挖的树坑,造成古道伤痕斑斑。

  我们通常认为秦直道最宽处为60多米,实际上应该不止此数。从和尚塬下山时我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现象:一段几百米长的秦直道由于山水冲刷地貌变化,路面的一半成了沟槽,但在沟槽中还能看到几处路基残段,下部的夯土层还很硬实,说明现在的沟槽部分在以前都是路面。如果我们的判断准确,那么重新丈量一下,秦直道最宽处就应该有100米以上,甚至更宽。回想在其他一些路段,都有路面突然变窄的现象,恐怕也是山川地貌变化所致。

  洛河北直道现状

  我们下一站的目标是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圣马桥秦直道遗址。

  秦直道在修建过程中遇河架桥,甘泉县境内的方家河圣马桥处就是直道沿线的一座很有名的大型渡桥。今天的圣马桥上的秦时桥梁早已不复存在,可能不知何年何代早已被洪水冲毁,现在的洛河上没有桥,只能涉水而过。从洛河边上的方家河村往西走几百米,在公路北边可以看到一个很特别的大土墩。这个土墩底宽80米左右,顶部宽约40来米,高11米,形状像一个削平了顶的大馒头,顶上现在种有庄稼。这便是圣马桥引桥的桥墩遗址。探查它的夯土层,可以看到土层黑黄相间,比较坚硬,可以想象当年的施工质量是很高的。在考察中我们发现河对岸引桥桥墩的痕迹也特别明显,稍加一点想象,这条两千年前的古桥好像又出现了。

  我们先从圣马桥桥墩遗址往北出发上将台山考察秦直道。这一段直道的特点是一面临崖、一面临沟,弯度大(近40度)、坡度小(不到10度)。顺直道痕迹往上爬几百米经过一段石头山,翻过一座山梁,秦直道清晰可见,尽管北部从方家河到老窑湾已开垦为耕地,但大部分保留完好,基本上还能辨认,垭口处自南向北,右边的山石还能清楚地看出一道道人为的用工具凿开的痕迹,原来向路面方向凸出的石头被人工堑得十分平直。因为这一带的山岭石头多,所以可以判断当时修路的难度也增加了,毕竟劈石比堑开土山要费劲得多。秦直道在此穿山而过,远远看去像一列威武的部队在行军。刚上山梁处的直道宽约20米。从圣马桥往北到老窑湾一段道路多数路面平均宽度都在30到40米左右,沿山而上,越往前走路面越宽,由于此段沟壑较多,所以不少地方用土填平作为路面,即所谓“堙谷”。但有些局部段落可能受山洪影响,回填的土又被冲掉了,路面也相对残缺变窄了。不过多数路段直道的迹象还算比较明显,在几段路面上还有几条深深的车辙印,看来这条古道至今还广为后人所用。

  我们一路北行,穿过约500米的刺林,又连上大路了,我们估计是因若干年水土流失,致使此处的直道路面坍塌了一部分。在水土流失的这一部分沿山崖有一条小路,小路路基跟大道相重叠,想必直道之中有沟壑,古之“堑山堙谷”,堙谷之土为虚,经山水冲洗遂成沟谷,故而路基冲断。直道上还有一些路面被种上了庄稼,我们还发现了几处明显的垭口。

  不远处就是任窑子,此处的秦直道上有一个行宫遗址,我们虽然没有仔细考察,但在甘泉县博物馆看到了从这里挖掘到的瓦当和板瓦,却确系秦代之物,从而可以证明始皇行宫的存在,只是在秦时没有投入使用而已。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中国秦腔博物馆内宝贝多
  •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
  • 景教寺院——大秦寺
  • 建设中的兰州新区
  • 秦始皇陵兵马俑
  • 人像彩陶罐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