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林 临近“一庙三学”,曾经柏树成林

时间:2011-12-27 18:3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柏树林,一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一个清幽的去处。它紧邻城墙,位于端履门街和文昌门之间,离喧闹的东大街稍远,街道南端的西侧就是碑林博物馆。明代西安知府在此广植柏树,柏树长成后,枝叶茂盛、四季葱茏,这条街道于是便得名“柏树林”。虽然柏树成林的景观在西安城的发展中逐渐消失,不过这个极具特点的街名却流传了数百年,保存至今。

  从唐末到明清,柏树林街所在的南城墙内侧一带,逐渐发展为西安的文教区域。追溯到1000多年前,柏树林所在地位于隋唐长安城皇城的东南隅,大致是文献皇后庙所在地。唐末,韩建将皇城改筑为新城时,将原外郭城务本坊内的太学移到这里。自宋代直到明清,这里一直是西安地区府学、路学的所在地。明代时,长安县学和咸宁县学先后迁到这一带。同时,自宋代以后,此街南段路西临近文庙,路东还有卧龙寺,此外,古代时,这条街道两旁还有几座其他寺庙。遥想几百年前,柏树林街上定是往来无白丁,香烟袅袅、钟声悠扬。

  文庙周围曾柏树成林

  以柏树林命名这条街道,始于明代,再早时的街名,如今已不得而知。《明清西安词典》中记载,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文庙,同时在文庙周围广植柏树,柏树长成后,枝叶茂盛,气味馥郁,四季葱茏,人们便将这里称为柏树林。

  现在的柏树林街已没有柏树了,两边的绿化树是国槐。陕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史红帅说,在历史文献中,这条街道上到底有没有柏树没有具体的记载。“与现在街道两边种植行道树不同,中国古代的城市建设中,一般不会在街道两旁种植树木,树木都是种植在各户人家的院子里。如果从高处俯瞰明清西安城,会发现绿色的地方是一片一片的。而现在,因为树木都种植在街道两边,所以远观绿色应该是成条状分布的。”史红帅说,“明清西安城的街道很狭窄,不要说像柏树林这样的街道,就是一些主干道都很窄,如果种树木,街道就会显得更为局促。此外,官府也不允许在街道两边植树,这主要是考虑到治安和城防。因为,过去的房屋都比较低矮,如果在街道两边种植高大的树木,就会带来一些治安问题。同时,古时候的大部分街道两边都没有门面房,商贩们都是在街道两边摆摊,如果种植树木就会妨碍城市的商业。”

  根据以上推理,柏树林街道上很可能没有“柏树林”,甚至连树木都没有,不过,柏树林这个名字也并非虚有。史红帅说,在中国古代,什么地方、什么场所种植什么样的树木,都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柏树的颜色、形态和体量看起来比较庄严肃穆,同时,柏树生长缓慢,寿命极长。所以,柏树通常被种在诸如陵墓、文物古迹、寺庙等场所。

  明清时期,柏树林街道的东侧有文庙,西安府学和长安、咸宁两县学,占地面积很大,而且,文庙和府学、县学在当时的西安是非常重要、严肃的场所,里面应当少不了柏树,特别是明正统年间,西安知府孙仁益拓建文庙后广植柏树,柏树便更加繁盛。同时,作为千年古刹,柏树林街东边的卧龙寺内应当也少不了柏树,“如果在明清时站在南城墙上往城里看,这一带定是郁郁葱葱,一片苍翠,仿佛柏树汇成了林海,所以,将这条街道起名为柏树林便不足为奇。”史红帅说,“不过,‘柏树林’应该是形容文庙周围这一大片地方的,而不仅仅是说这条街道上柏树成林。”

  如今,站在高处俯瞰柏树林,已经看不到当年那“柏树成林”的画面了。回顾历史,许多原因都会导致柏树的消失,比如清同治年间,临近卧龙寺的火药库爆炸,致使寺庙大部被毁;辛亥革命后“三学”停办;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文庙遭遇雷火。除此之外,人口的增加,城市的改造,以及战争都有可能是柏树逐渐消失的原因。

  民国时差点被命名为“胡景翼街”

  从古至今,柏树林街道两旁都有哪些景观呢?明嘉靖年间成书的《陕西通志》所载《西安城图》中没有标出柏树林的位置,不过从图中可以看出,柏树林所在地大致在当时的咸宁县学和董子祠一带。

  清末绘制的《清西安府图》则很详细:那时的柏树林街比端履门大街稍偏西,街道南北两端狭窄,不过街道的中间宽阔,从地图上看,那时的柏树林街上还有一片水池。在街道的北端,街东是卧龙寺,寺庙旁边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卧龙寺巷,街西是咸宁学和碑林。街道的南端,东边有“节孝祠”和“兴龙寺”,以及兴龙巷,西边则是“崇圣祠”和文庙。

  民国时期柏树林街也并不宽阔,不过,在当时的西安城里,柏树林也算得上是仅次于东南西北四大街的道路了。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钱光表老人说,在他儿时的印象里,柏树林并不算窄。

  钱光表老人对柏树林“没有柏树”记忆深刻,他说:“因为这里叫‘柏树林’,所以我还特别留意,但是自从我记事起,就没有在这条街上见到过柏树。”钱光表老人还记得柏树林街道两头窄,中间宽,街道的南端有一座塔,“可能是某个寺庙里的塔陵。民国时期,柏树林街路南头路东边的涝池也逐渐干涸消失了。”

  钱光表的舅舅家就住在柏树林,小时候他常去那里玩耍,他说:“那时候,柏树林街道两边都是住家户的宅院。许多院子都很大,墙外贴着青砖。我舅家的老房子就在卧龙寺旁,他家一直是做生意的,后来生意经营不佳,便将老院子卖了出去。那时候柏树林还住着许多有钱人家。”

  钱光表老人所说并不假,今天,柏树林街南头路东的兴隆巷四十二号,还保留着曾经的易俗社社长高培支的宅院,高宅至今仍然耸立的青灰砖墙,和那扇漆黑的大门,已成为柏树林老宅院的唯一见证。

  曾经从事西安档案、史志工作二十余年,现任职于西安市文联的王民权先生告诉记者,民国时,柏树林还差点改名为“胡景翼街”。胡景翼是陕西富平人,著名爱国将领,曾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兼总指挥,并与冯玉祥、孙岳联合发动“北京政变”。1925年,34岁的胡景翼病逝,后被追赠为陆军上将。上世纪四十年代,曾有议员提议将端履门到柏树林至南城墙一段定名为“胡景翼街”,并将街南城墙上的便门命名为“景翼门”。不过,这个提案最终没有通过,原因是,民国政府认为端履门、柏树林街道北对新城,对未来西安市公共建筑的布置来说很重要,并将竹笆市到德福巷合并称为“胡景翼路”。

  曾被叫做“盲肠街”

  直到建国后,柏树林街两旁的景观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柏树林街道办事处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1966年,柏树林和端履门曾改名为永红路,柏树林被称为永红路南段。1972年,恢复原名。

  建国以后的柏树林是什么样子的?记者在柏树林街道办采访到了建国路小学副校长李金明先生,李金明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小在中柳巷长大,他对儿时的许多情景记忆深刻:“柏树林街道两边大部分都是老式的居民房,有的是青砖墙,有些是刷白了的泥坯墙。过去西安城里的老院子都是门脸小,里面深。那时人们认为临街住不好,大家也都没有开辟门面做生意的意识,所以每户都是院墙对街道,顶多在临街的墙上开扇窗。”

  除了居民房,西安市殡仪馆,也曾在柏树林街的东边。李金明说,文革时,殡仪馆旁还有一个机床厂,街道的南头还有一个造纸厂,后来,这些机构陆续都搬走了。

  63岁的陈文泉曾是柏树林街道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他告诉记者,2003年以前,柏树林街道办的工作地点就在端履门大街西边的东柳巷,所以他对柏树林街很熟悉。陈文泉说,随着城市的发展,曾经并不算窄的柏树林在人们眼中变得又窄又小,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街道只有4米宽,仅够两辆汽车擦肩而过,车流量稍微一大,就会堵车,所以,大家便给柏树林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盲肠街”。

  虽然汽车道窄,但柏树林的人行道一直很宽,柏树林街道办的工作人员翟仁武告诉记者,过去柏树林的人行道甚至比汽车道还要宽,不过也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上世纪九十年代,柏树林街形成了热闹的夜市,翟仁武说:“柏树林的夜市曾经在西安市很有名,夜市上各种小吃应有尽有。”许多年纪稍长的西安人都对柏树林曾经的大排档记忆犹新。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柏树林街道两边逐渐改造成了门面房。进入新世纪后,柏树林街经历了几次拓宽和改造,逐渐形成今天的面貌。现在,柏树林街道仍然保持着宽阔的人行道,街道两边商铺林立,鲜花店、广告店、婚纱影楼……今天的柏树林已经成了独具特色的商业街。不过,今天这一带早已没有了柏树成林的景观,唯有一株株国槐陪伴着这条老街。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旧时兰州人的社火风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