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兰州,碧水蓝天,白塔黄河,岸边垂柳,各色鲜花争奇斗艳。漫步于滨河路上,阵阵凉风迎面扑来;行走在街头巷尾,小游园、小景致,满眼的绿。
兰州市治污须先人一步
“小时候对兰州的感觉真不好,冬天污染严重,道路两边有树就不错了,给人感觉像是一个大乡镇。现在不同了,天越来越蓝,空气质量越来越好。一出门,便能看到绿树成荫、鲜花锦簇……犹如公园一般……”1996年毕业于西北师大的李哲,虽工作在福州,但每年都要回故乡看望父母,家乡的变化,使他有着满满地自豪感。
近年来,市生态环境局先后启动实施“蓝天计划”、清洁能源改造“123计划”、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特殊工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等强力治污举措;建立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等8大治污工程;推行减排、压煤、除尘等8项治污措施;先后实施210项重点工业治污项目;启动实施100家重点企业出城入园;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大气污染防治“兰州模式”全面开启。
“因为先天不足,兰州防治污染必须先人一步,治污底子薄,条件差,决定了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回想兰州市的治污历程,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武卫红感慨地说。
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人民群众的满意,是我工作的不竭动力。”马青说。数据显示,2019年兰州市城区优良天数为296天,优良比例达81.1%,剔除沙尘影响后为83.6%。国家评价的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臭氧六项污染物浓度均同比下降,创“新标”发布以来最优水平。
武卫红由衷地说:“好天气来之不易。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空气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六项污染物浓度持续下降,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离不开金城环保人的默默付出。”实践证明,治理污染“治”的是落后的生产方式,不仅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成为促进开放和发展的催化剂、凝聚社会共识和民意民心的助推器。原国家环保部对于兰州治污的评价是:“突破性地摘掉了长期笼罩在城市上空的‘黑帽子’,开创了大气污染治理的‘兰州模式’。环境质量改善,优良天数增多,减排效果明显,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率下降,市民直接受益的同时,兰州市近年来旅游、招商引资数据逐年攀升,实现了经济总量持续增加、污染物排放持续下降,达到了治理环境与加快发展同推进、双丰收的效果。
城市“增容扩绿”使民心凝聚
广大市民既是治污工作的参与者,也是治污成果的受益者,好的空气质量使大家增强了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民心得到凝聚,人们更加热爱这座城市。按照“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小区景观化”的要求,兰州市全力实施城市“增容扩绿”工程,着力植树造景、拓建增绿,扩充城市绿地空间,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增加城市绿色总量,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保护开发黄河湿地,实施重点区域景观改造,着力打造“城市绿肺”,让百里“黄河风情线”成为全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和绿色生态长廊;通过拓建主题公园、改造老旧公园,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扩展服务功能,塑造了城市特色风景;通过拓建小广场、小游园、小绿地,建设城区主次干道林荫路系统,让“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融入了市民生活。按照“多树、添花”的理念,通过乔、灌、花、草的有机配合,营造了层次感丰富的园林景观,有效增加城市绿量。在道路绿化方面,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设计、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紧密结合,乔、灌、花、草合理搭配的原则,按照“一街一品、适地适树”的原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园林景观街区。
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大幅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的春季绿化时节,兰州市还对缺株断档行道树进行摸排,进行绿地恢复,共完成行道树补种5168株,使城市道路的绿化水平又上了一个档次。公共绿地方面,坚持应补尽补,全面治理斑秃裸露。对黄河风情线上各处绿地公园、银滩湿地公园、街旁小游园等城市公共绿地进行了见缝插绿,加大树木和花灌木种植力度,大量栽植草花地被植物,草坪补植治理斑秃裸露,丰富了城市色彩,提高了生态效益。截至目前,兰州市已累计新增改造城市绿地482.5公顷,新改扩建小游园、小广场、小绿地79处,推广立体绿化42.3公顷,创建花园式单位(小区)45个、园林化单位(小区)62个、绿化达标单位(小区)84个。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7868.46公顷,绿地率35.43%,绿化覆盖率39.81%,并于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目前,兰州市已经构建了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游园广场为景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初步建成沿黄生态走廊和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如今,“天蓝水净”已成为城市最美的底色,兰州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使这座西北内陆城市日益变得越来越有魄力、更具活力。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