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1月17日进入农历腊月,预示着春节临近,此时的人们便开始张罗一年的年事了,当然这里面也包括窗花之类的了。说到窗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剪纸了。这不,刚刚进入农历腊月,家住七里河区秀川新村的剪纸艺人朱宜英便开始上门给辖区孤寡老人、困难老职工等送她自己的剪纸作品,希望来年大家平安吉祥!
当日上午,当走进朱宜英的家时,一股强烈民族气息扑面而来,在这个方寸剪纸世界,一幅幅精雕细刻、做工精美的剪纸作品,把整个房间都装扮得特别艺术。俏皮的小猴、奔驰的骏马、飞翔的凤凰等动物剪纸惟妙惟肖,荷花、菊花、牡丹等花草剪纸栩栩如生,红红的“福”字,大大的“祝寿图”,喜庆祥和的“囍”字跃然纸上变化多端,每一幅剪纸作品都寓意深刻,都凝聚着朱宜英对民间剪纸艺术的执着与热爱,更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
说到对剪纸的喜爱,朱宜英说,最初源自祖母的剪纸艺术熏陶。出生在山东滕州的她,小时候经常在过年的时候看祖母用一把剪刀剪出各种各样的窗花和猫头鞋的纸样,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剪纸映入了她的眼帘,那些窗花和猫头纸样在她的眼里是那么的生动,似乎个个都会说话,就这样不知不觉地她就迷上了剪纸。
但那个时候,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很不到位,加之家庭经济局限,朱宜英对剪纸的入迷也仅仅当作是爱好,并没有条件系统地学习和研究。1986年,随支援大西北的父亲来到了兰州,当年仅19岁的她,因生活环境的转变似乎使她与剪纸绝缘。随着年纪的一天天长大,她有幸参加工作,成为甘肃建投六建集团二分公司一名沥青工。融入大集体,生活圈子也大了,社交活动也多了,公司的职工文化活动、同事亲朋的婚礼庆典等,使她重拾旧梦,拿起了剪刀,剪个作品参加个展览,剪个“囍”字贴上喜堂,春节还给同事朋友迎春送“福”送窗花,寿宴上也有她祝的“寿”……她的剪纸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剪刀在她手上越来越得劲。
“英子‘邻居对朱宜英的称呼’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年到了农历腊月初一,她都要给邻居和孤寡老人、困难家庭和一些独居老人送剪纸,只要是小区院内有人家办喜事了,她也剪个“囍”字送上……”省建六公司家属院李阿姨如是说。
时间一晃到了2012年底,作为特殊工种的她在45岁这一年提前退休。在大把大把的闲时间里,深入学习剪纸艺术的想法在她的脑海里萌动了。怎么学?上哪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门路找门路。理想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东流之水无法复收。
一个人的学习,难免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惑和不解。就在她上下求索之际,朱宜英了解到,199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现任中国民协剪纸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叶长友,退休后在兰州金城关创办剪纸工作室弘扬剪纸文化。于是,她便踏上了追寻剪纸的梦之路。几经周折后,终正式拜师叶长友,被叶大师收为门徒,推荐到西北族大学参加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培训班系统学习。在这个培训班上,朱宜英不仅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及艺术大师的精彩讲座,系统学习了剪纸艺术的深厚文化和创作等,同时和全省各地推荐参加培训的优秀文化传承人们一起交流学习。2017年在七里河区文化部门的推荐下,朱宜英再次参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高级研修班,使自己对剪纸艺术有了更深地认识,创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在大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朱宜英创作的剪纸作品“黄河鱼跃”,其作品取材黄河,表达了黄河儿女的热忱和对母亲河的依恋,是对生活在兰州这块土地上人们对生活最质朴的诠释。这副作品在2017年(潼关杯)全国剪纸邀请展中展出,得到剪纸艺术界专家的好评,获得了优秀奖。来自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对这幅作品也大加赞赏,请求收藏。作品被国际友人喜爱,朱宜英很是高兴,最终将作品无偿赠与列宾美术学院,为中俄两国友谊搭建文化桥梁做出贡献。
潼关之行的成果,让朱宜英对剪纸有了更坚定的信心与自信,也使她有了在社会上做一些传承活动的想法,积极参加七里河区组织的“三下乡”活动,把剪纸艺术奉献给边远山区的群众;接受七里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辅导员的聘请,每周定期到崔家崖小学、马滩小学给学生们义务教授剪纸;自己家的客厅也成了工友们和社区姐妹们学习剪纸的课堂。
在剪纸艺术的道路上朱宜英想要坚定地走下去,用她会说话的剪刀,剪出精彩的人生,剪出对黄河、对兰州、对丝路、对国家的热爱。党的十九大以后,朱宜英又有了创作的灵感,一幅以丝路为背景的大型创作蓝图正在进行中。“我要努力把剪纸剪好,努力做好祖国文化的传承人。”朱宜英说。记者张小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