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救市”政策无疑是正确的,但还是有观点在质疑“救市”政策,这就是为何A股市场还未彻底扭转颓势,近期就有观点在替“救市”资金退出操心了。
“救市”观点的争论追根溯源是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不救市”观点源自芝加哥大学的自由放任经济学思想,“救市”观点源自麻省理工大学的新凯恩斯经济学思想。
20世纪70至80年代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理论曾在拉丁美洲地区得到广泛的实践,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麻省理工的经济学理论初次实践,其实就是1987年美股实施“救市”政策,当时如果美股“不救市”,美国甚至整个西方经济体就有可能重蹈1929年大萧条的覆辙。“救市”政策的答案是明确的,根本目的在于挽回投资者的信心,从而防止实体经济滑坡,绝不是简单恢复市场流动性那么简单。
股市仅是芝加哥经济学派和麻省理工经济学派分歧的一小部分,两者观点的更广泛分歧是在货币和财政领域。但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实践证明麻省理工经济学派更符合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目前各大经济体货币和财政政策基本秉承麻省理工经济学理论,即“救市”观点是主流,而“不救市”观点并非主流。
例如,2008年美股“救市”政策共分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在9月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前,由证监会采取限制对冲基金在金融股和期指做空为重点,主要目的是为了减缓下跌趋势,为整体“救市”方案出台争取缓冲时间;第二阶段是在10月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出台后,证监会短期限制空头措施逐步退出;第三阶段是从2009年之后,美联储连续推出QE货币宽松计划,并且一口气将利率从超过5%降至近乎于零。2008年四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也就是“救市”政策推出的最初阶段,道指仍然徘徊在7800点至6500点的低位,但从2009年3月起道指就一路上扬直至今天18000点的历史高位。而美国政府购买股权的“救市”资金是在接近2007年的历史高点14000点前夕退出的,但购买债券的“救市”资金则承诺不退出。
回到A股市场,投资者应该对“救市”政策最终成功充满信心。首先,“救市”理论是基于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前车之鉴,实践证明“救市”政策推出后,股市和经济都不会重蹈大萧条覆辙,A股市场和中国经济也绝不会例外;其次,统计分析历次海外市场“救市”政策推出后的指数表现,指数一般会出现15%左右的跌幅且缩量构筑双底,A股目前指数表现符合这一特征,这意味着指数调整已接近尾声,投资者务必要坚定信心、克服恐惧。
最后关于投资策略,1987年和2008年美股“救市”阶段,积极回购股票的上市公司和被巴菲特购并的对象,往往是价值投资者的借鉴标的。目前A股“救市”阶段,类似案例也在潮水退却后纷纷涌现。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