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庙会延续上千年的民间狂欢节

时间:2011-12-27 22:08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刘蔺萱 点击: 载入中...
 
 
 
 
  都城隍庙庙会唱大戏吸引了大批观众。
  大唐西市的庙会盛况。
  小雁塔庙会上的巨型瓷器龙。
  民间艺人制作的老虎布艺。
  长安王曲农村庙会年轻人斗乐表演。
  庙会上的秧歌表演。
  民俗表演——耍大刀。

  虎年春节,西安的庙会火了,火得让人猝不及防。记者走访了西安市内的几家庙会,发现各个庙会都是一派人流如织、热闹非凡的景象。不论是到传统寺庙为新的一年祈福,还是到热闹的集市中体验一把中国年的火热,西安人似乎更愿意以一种传统的形式来度过春节。是我们开始怀旧,还是意识到了传统的分量?西安庙会远在唐代时就已成为长安人的娱乐休闲方式,上千年来,对庙会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西安人的血脉中。

  逛庙会,一项根植在西安人骨髓里的传统。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先生说:“中国‘庙’的源头就在陕西。有了祭祀就有了类似‘庙会’的活动形式。作为古都,西安的庙会历史很长。”大概从两千年前起,我们的祖先就有了“庙会”,怪不得现在的我们也难抵庙会的诱惑。

  西安庙会

  从盛世大唐延续而来

  产生于周代的西安庙会,在唐代得到了一个很大地发展。傅功振先生向我们阐释道:唐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那时,胡人喜好娱乐的生活方式逐渐深入到汉人的生活中,所以,一向庄重肃穆的祭祀、祭拜活动中,也被加进了娱乐的成分,人们从“娱神”逐渐走向了“娱人”,而且,唐代长安城商业的发达也使庙会的商业味儿浓了起来,于是,从唐代开始,庙会祈福、娱乐、商业的特点便基本齐全了,后世便将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庙会形式延续下来。

  可以想象,在寺庙云集、娱乐发达、商业兴盛的长安城,庙会活动大概比我们今天的还要多,还要热闹。长安城110坊,几乎每个坊里都有寺庙,而每个寺庙又都有自己的庙会日。原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长安史专家张永禄先生说,唐代的长安城内,有许多大小寺庙、道观,由于佛教和道教对信徒的争夺,长安城内的佛寺和道观都善用曲艺的形式来传教。唐代长安城的平康坊内有家佛寺,就在寺前搭台,用一种近于“说唱”的形式将佛教道理唱给百姓听,每逢寺院唱戏,长安的名人贵士便会云集于此,由此形成热闹的集市。

  当时的荐福寺就是唐代非常有名的戏场。公元707年,武则天为了纪念亡夫李治想要修建一座寺院,同时,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和佛祖舍利,也需建造一座佛塔,荐福寺以及小雁塔便诞生了。西安博物院的王锋均副院长告诉记者,荐福寺虽然贵为皇家寺院,但是,从建成之初,寺院便有了庙会,长安的百姓们常来此祈福,因为荐福寺靠近皇城,附近有许多高官显贵的宅邸,所以,许多富贵人家也常来荐福寺感受庙会的热闹和喜庆。每到庙会时,寺内一派庄严法会的景象,而寺外则往往是歌舞升平、热闹非凡,各种曲艺、杂耍,以及小吃、零碎,集聚寺外,游人更是摩肩接踵,无以计数。

  此外,大雁塔、青龙寺的庙会在长安也很有名。青龙寺因位于乐游原上,场地开阔,常常会有上千人在寺院庙会时前来听戏。

  除了佛寺,道观也是举行庙会的场所。傅功振先生介绍,汉代长安王曲便有城隍庙,供奉刘邦大将纪信,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此外供奉老子的楼观台,以及城内外其他道观,也多会在一些特殊日子举行庙会。

  除了“圣诞”等宗教节日,唐代的庙会常常和重大的节日结合起来,成为人们放松、休闲、祈福、消费的综合场所。“节庆和庙会本来不是一回事,可是庙会却逐渐和节日结合起来。这样庙会便给节日增添了喜庆,也给人们带来了放松休闲的去处;而节日也给庙会带来了更多的游人。”傅功振说。

  唐人很重视“上元节”,就是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多要出门逛庙会,游玩一番。在长安城众多的庙会、集会中,作为当时国际贸易中心的大唐西市,当然也是热闹非凡。平时,西市有严格的开闭时间,然而,在上元节这一天,却可以破例延长营业时间。作为胡人和外国人聚居的地方,西市中时常还会看到各种西域表演,再加上来自世界各地、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唐西市颇有一番“俗家庙会”的景象。

  千年沧桑

  西安人逛庙会的传统没有丢

  唐末,随着国家的衰落,庙会便失去了昔日的繁华热闹。到了宋元明清,虽然西安城的规模远不如前,寺院也大大减少,但是民间“逛庙会”的习俗却始终没变。西安博物院的杨宏毅研究员介绍:荐福寺的庙会活动从唐代确定后,就一直延续到清末。

  我们所熟知的庙会,如都城隍庙、八仙庵庙会等,许多都是在宋元明清时期完善起来的。明洪武二十年,西安都城隍庙始建,从此都城隍庙庙会逐渐成为西安市民不可缺少的节日大宴。都城隍庙的彭勃道长告诉记者,都城隍庙的许多庙会习俗,都是从建庙之初确立,在后来逐渐完善,比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城隍纪信的“圣诞”日,都城隍庙都会举行为期8天的庙会;每年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都城隍庙会举行新一年的祈福庙会。庙会期间,都城隍庙的古乐队会在大殿前的戏台上表演长安古乐。一些著名的秦腔名角也会登台献唱,此外还有来自西安城各个地区的锣鼓队前来“斗鼓”。随着市民和演员们来的,还有各种小商小贩,他们或者叫卖小吃,或者兜售小商品。这种都城隍庙的庙会形式一种延续至今。类似的还有八仙庵(宫)庙会。此外,当时的西安市内还有专门的行业庙会。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史红帅副研究员介绍说,比如当时有一座专门祭祀花神的寺庙,也举办庙会,前来的人基本上都是从事花草行业的人。

  民国时期,西安的庙会仍然保持了一贯的爆满场面。据84岁的胡宝瑛老人讲,民国时期西安最火的庙会要数大慈恩寺庙会和都城隍庙庙会,她说:“每到过年,邻家的妇女都会穿戴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问她干啥去,她就会告诉你去‘逛庙会’。”胡老人记得,大雁塔的庙会是西安庙会里人最多的,“挤死人”。每到正月十五、十六,不管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最干净漂亮的衣服,从城里的家步行到大雁塔。“出了南门,全是麦田,走过去要两三个小时。打个来回一整天就没了。”胡老人回忆。

  除了大雁塔,都城隍庙的人也不少,胡老人说:“都城隍庙的庙会在夏天。每次去庙会都人山人海,两边挤满了杂货铺。我还记得有一种松子做的项链,小孩挂在脖子上玩儿,玩腻了把松子吃掉就行啦。”

  除了这两处最富盛名的庙会,民国时西安市民一年到头可逛的庙会还真不少,据宗鸣安《西安旧事》记载:二月二,龙抬头,药王庙过会;三月十九,“圣母生日”也要过会;四月十四八仙庵庙会;五月十三日,关帝庙庙会……如此看来,老西安们真是一年到头都有庙会可逛。

  休闲娱乐

  庙会热闹的场面始终没变

  解放后,西安人仍然保留着逛庙会的传统。都城隍庙、八仙宫等处的庙会依然红火。文史专家、老西安宗鸣安回忆道: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时,他常和家人到都城隍庙以及玉祥门里的“西五台”逛庙会。西五台的庙会在农历六月,“记得最清楚的,是庙会上的各种小吃,凉糕、水果、大铜壶装着的油茶、冰镇酸梅汤、凉粉……平时吃不到的小吃应有尽有。”宗鸣安说,“最热闹的要数西安各街道的锣鼓社在一起打擂台了,非常有趣。”

  虽说城里面的庙会非常热闹,但是比起乡下的庙会来还差得远。从小在长安区阿房宫遗址旁长大的老报人袁鹤年先生,为记者讲述了儿时参加村子里庙会的情景。每年农历二、三月,关中农闲的时候,农村人便办起了热热闹闹的庙会。袁先生回忆道:“家乡最大的庙会在阿房宫遗址上举行。过会期间,每天来往的人有几万之多。”忙碌一年的农人们难得有这样一个放松、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有卖大力丸的、捏面人的,最新奇的就是‘拉洋片’,还有吹糖人的。”袁先生说,“各种小吃也很丰富,老远就能闻到香喷喷的白面馒头,还有只能在庙会时才能吃到的凉粉、油饼……那时的小孩能吃一点好吃的,恐怕比现在拿个诺贝尔奖还高兴。除此之外,庙会中还有社火和芯子。”如此乡土味浓重的庙会,在附近村舍不知存在了多少年,“文革时期,阿房宫遗址的古老庙会中断了。”袁先生充满遗憾地讲。

  步入21世纪,各种形式的庙会在西安多了起来。除了老西安熟悉的都城隍庙、八仙宫庙会,从2009年起,小雁塔重拾唐代庙会遗风,为西安市民带来了春节祈福庙会;而大唐西市则在今年办起了具有唐风唐韵的春节文化庙会。傅功振先生说:“庙会不仅给西安的春节增加了浓浓的节味儿,同时还是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传统文化的保护,并且很好地推动了古都节日经济。”不过,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庙会带给西安人的那份放松、闲适和欢乐,似乎从来没有过改变。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西安楼观台景区风光
  • 天然山水画卷——朱雀峪森林公园
  • 景教寺院——大秦寺
  • 童年
  • 华清池风光无限
  • 西安交大校园风光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