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小院

时间:2011-12-27 22:06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安家小院的门口摆满了货摊,摊位对面就是大清真寺的东墙(图片左边青砖墙)。
  安家院子门额上的四个大字被主人想方设法保留下来。
  安家院子。

  也许,你曾经无数次从它黑色的大门前信步走过,却忽视了它的存在。一座精致静雅的古民居,就躲在回坊化觉巷琳琅满目的摊位后面,藏在游人如织的小巷深处。它是200多年前老西安民居的典范,在21世纪的繁华热闹中依然孤独地伫立着。

  寻觅,闹市中的老宅

  2010年3月1日,乍暖还寒。清晨,鼓楼后的北院门大街(回民街)显出几分难得的静谧,越发衬托出这里古朴的气质。紧贴鼓楼北边,左手边一条小巷,巷口一座牌坊,“化觉巷”的大牌匾悬挂于上。穿过巷子里摆满货品的摊位,两边的门面都刻意做出古朴的造型,却掩饰不住后面簇新的砖混建筑。化觉巷232号在哪儿?一位裹着头巾的穆斯林大姐摇摇头。安家小院在哪儿?她立刻指着巷子的深处说:“拐过弯,清真寺对面,一扇大黑门。”

  拐了弯向北走,一路盯着沿街的大门,突然一扇黑色的对开大门映入眼帘,门头上一张小牌标示“化觉巷232号”。抬手叩门,坚实的实木门板却拍不出多大声响。用力推开虚掩的门,向院子深处喊去,却无人应答。后来才知道,不大的安家小院却十分幽深,门外的叫喊声穿过照壁、隔断、庭院、房门,再传入屋中惬意地听着广播的主人的耳里,基本是不太可能的。

  主人和老院一样,清瘦而整洁

  院子的主人安守信老人,和老院一样给人清瘦、整洁的印象。也许时间长了,主人和屋子会互相感染,显现出同样的气质来。身体硬朗的安老先生和老宅一样,历尽沧桑却依然矍铄。77岁的安守信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退休前曾是西安理工大学教师,教工程力学,怪不得老人说话逻辑严密。如今,安家小院内住着安守信老两口和女儿、外孙,一院房子颇显清静,只有调皮的外孙时不时地顽皮一下。安老先生说:“不仅是我,我的父亲、爷爷、太爷爷都是在这所宅子出生、居住的。”

  安家宅子坐东向西,占地260多平方米,不算大,却是个标准完整的四合院。整座院子呈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小,后院才是主体。前院和后院被一道看墙和门楼分开,前院临街有两间街房,过去是用来招待客人的。现在,主人将这两间房子改成了门面房。后院正东的上房是栋二层楼房,南北各有一排厢房。厢房内部都呈长方形,比较狭窄。后院的地面由青砖铺就,长方形的院子中间凹了进去,只留屋外一圈儿走道,安老先生说这是过去老宅的下水设计,虽然修缮后老宅下铺了管道,院中的洼地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功用,但是安老先生一家仍然保持了走道不走中间的习惯。看一眼院子中间的一层青苔便知晓了。       

  从门口到正屋,要经过五道门

  安家小院的门特别多。安守信老先生介绍说:“从街道到后院,总共要过五道门。”我们很惊讶,他便领着我们数门。第一道门是临街的四扇板门;第二道门是两扇较厚的木板门;第三道也是四扇板门,叫做“屏风门”;第四道门就是将院子分成前后两部分的大门楼;第五道门紧挨着第四道门,是两扇较大的屏风门,平时不常开。问安老先生为什么老宅里设置了这么多道门?他回答道:“这是标准的四合院结构。祖上花了这么大成本修了几道各不相同、精巧非常的门,是很有讲究的。”

  前后院之间的大门楼引起了我们的兴趣,门楼虽窄,但门头的砖雕非常漂亮。门脑正中“高曾矩矱”四个砖雕大字,旁边的砖雕花纹异常精致细腻,有花鸟、插花瓶、云纹、石榴、葡萄……

  “高曾矩矱”是什么意思呢?安老先生解释说,“高曾”就是祖先的意思,“矩”是规矩,“矱”是标尺的意思,就是要时刻按照祖先的规矩来衡量自己。如此精美的砖雕,“文革”时是怎样保存下来的?安老先生叹了口气,缓缓地说,“文革”时,为了保护砖雕免受破坏,他用黄土泥,将砖雕全部糊上,改革开放后,才开始一点点清理。“糊的时候还算方便,后来清理的时候真麻烦。我想了办法,每天用水将黄土泥润湿,然后一点一点地清理,也不知清了多长时间。”安老先生说。除了砖雕,“文革”时,安守信还将家中的木雕、隔扇用报纸糊上,防止红卫兵破坏。

  核桃木的太师椅,足有一百多岁

  过了第四、第五道门,到了屋子的后院,我们看到的是古朴整齐的砖木结构房屋,漂亮的雕花窗、精巧的雕花隔扇,每扇门前统一的素色门帘。安老先生说:“我家的小院虽然不大,但是四合院该有的结构这儿全都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现在安家院落的格局、大小都是200多年前的。堂屋门脑上雕着两个字“两润”,安老先生说:“我们穆斯林是今世、后世并重的,这两个字的意思是,祈求真主恩赐我们两世吉庆。”堂屋南边有一口水井,精致小巧。安大爷说井水碱大,只能用,不能吃,过去没有自来水,家里吃的水都是从甜水井买来的。

  进了正屋,整间屋子布置得古朴典雅,没有一样现代风格的家具,方形的青砖铺地,木雕隔断将屋子分成三部分。安老先生拍拍结实的木板:“这些都是200多年前的,到现在仍然结实得很。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材料,木料非常结实,普通钉子都不容易砸进去。”堂屋南边的隔间像个客厅,靠南墙正中一张八仙桌,两边各有一把浅栗色的太师椅,安老先生说这两把太师椅是核桃木的,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还有两个大立柜,都是老东西”。堂屋正中的一对楠木椅子,一只手都掂不动,安老先生说这是清末的东西,也有一百年的历史。正屋还有二楼,一、二层之间用木板隔断,从屋后的木楼梯上去,走在地板上咚咚作响,二层已经成了安家的仓库。

  出了堂屋走进北厢房,墙上悬挂着一幅字:“相知无远地,万里尚为邻”,是安老先生的手笔,字体遒劲有力。安老先生说,安家人有练习书法的传统,他从小便爱好习字,现在退休了,就以写字为乐。如果你走在回坊,留心一下门面牌匾上的字,许多牌匾上都署着“安守信”的名字。

  弹指一挥,老宅走过200多年

  一边参观老宅,一边听安老先生讲述老宅的故事。安家小院建造于清朝乾隆年间,具体年岁已经不得而知,安老先生保守地说:“按照乾隆末年算的话,也有二百多年了。”从建造老宅的祖先算起,到安守信已经是第五代了,而现在住在这所宅子的最小的安家人,已经是第八代。安老先生解释:“我们安家人一直居住在这块土地上,住了多少年我也不知道,只是在清乾隆年间才修起了这座宅子。”

  安家祖先原本建有四院房子,“连四院”。我们所在的安家小院北边有一院,南边还有两院,而现在只剩下了两院半。“我住的这一院,是四所院子中的精华。”安老先生说。现在,安家的四院宅子只剩下这一院保存着原先的样子,剩下的都改成了砖混楼。

  安家不是官宦人家,一直有经商的传统。修建院子的安家祖先,做的是蜡烛生意。生意做得很大。人都说安家的蜡烛没有“芯”,燃烧不向两边倒,不淌蜡泪,端端地燃到底。由于质量过硬,安家蜡烛远销西北五省,在甘肃一些地方还有生意的联络点,生意兴隆的安家便开始修宅建院,这便有了我们看到的精致安家小院。也不知道为什么,到了安守信的前四代祖先时,就不再做蜡烛生意了。安老先生感慨:“‘文革’前,我们家还保存着制作蜡烛的工具,‘文革’时被烧毁,同时烧毁的还有家谱,所以,我现在已经不知道修建这座宅子的前五代祖先的名字了。我只记得太爷爷叫安鸿章;爷爷安松龄,写的一手好字;父亲安益恭。到了我这一代是‘守’字辈,我们兄弟几个的名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我是最小的一个。”

  由于安守信的保护,老宅在“文革”时没有受到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安家小院获得了挪威和中国政府的资助,双方合作,历经200多年的老宅得到了修缮,安老先生说:“修旧如旧。修的时候每一块砖都标上号,从哪儿拿的还放到原处。”2000年5月,安家院子的修缮保护工程完成,2002年安家小院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西安市目前获奖档次最高的古民居,具有极强的标本意义。

  采访快结束时,问安老先生住在老宅是否会有不便,他笑了,说:“我特别喜欢住在老宅院。单元房住着多闷啊。还是老宅子方便,通风也好,也宽敞。特舒服。”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兴安林家大院风光
  • 兴安岭石林步道
  • 安多历史最久远的本教古刹——贵德琼毛寺
  • 兰州银滩湿地公园风景如画
  • 西安楼观台景区风光
  • 天然山水画卷——朱雀峪森林公园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