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进深的大宅院已经历 300多年头
■老主人马子健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抗战时期马德涵曾在此宴请周恩来
一座占地600平方米的深宅大院,与外界的连接口只是一扇破旧不堪的小门。踏进这扇小门之前,很难想象门后的别有洞天。最初买下老宅的马子健先生在家人眼中是一位严厉的长者,然而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位杰出的回族爱国知识分子,子孙在他的影响下,也走上了革命之路。如今,站在这座古朴大气的老宅面前,听着老宅曾经的故事,我们还能感受到老宅主人曾经的那份爱国豪情。
一座深宅大院,被西羊市的热闹藏了起来
如今,西安市共有三所老宅,有幸被列为“中(国)挪(挪威)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并先后得到了修复,一座是安家小院;另一座是北院门144号高家大院(见《西安晚报》2008年2月28日16版《西安地理》);还有一所院子知道的人不多,马家大院——和高家、安家相比,它确实有些低调。
在热闹的回坊西羊市,马家大院的入口实在是很不起眼。121号的牌子挂在一家酱肉店的旁边,牌子旁有一条又黑又窄的走廊,尽头一扇黑色的窄门,难道这儿就是马家大院?我们心中打着鼓。
推开门进去,转过一道小斜坡,便看见一方传统古朴的天井,坐北朝南的堂屋高大气派、古色古香,共有两层,屋檐下挂一块“省心斋”的牌匾。院子中间的天井摆满了种着各种花卉的花盆,堂屋前面一口青陶大鱼缸,几条肥硕的金鱼逍遥地在清澈的水中摇摆。天井中悠闲惬意的氛围和一门之隔外西羊市的吵闹全然不同。原来那扇狭小破旧的小门后面,还有如此古朴幽雅的一方天地,真是让人大吃一惊。跨过门槛,走进正屋的厅房,老宅的主人迎了出来。
主人名叫马祖印,是一位和蔼的中年男子。马先生一边带着我们参观院子,一边给我们讲解。马家大院并不宽,但很深,四进的院子由门房、厅堂、厦房、正房组成,占地约600平方米。然而如此大的一个院子,与外界的连接处竟然只是一道破旧的小门,真是典型的“深宅大院”。
马先生告诉我们,马家大院并不是马家人盖起来的,而是马祖印的爷爷——马子健老先生在清末民初时从原先的主人手中买来的。那房子的修造时间是怎么确定的呢?马先生说,2002年,中挪合作项目对老宅修缮之前,古建专家们前来考察,通过对宅子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的分析,确定其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如此算来,马家大院的历史已经有300多年了。也难怪,和清乾隆年间建造的安家小院比起来,马家大院少了几分精致和细腻,但却多了一种古朴和大气之美。
四进深的大院,难抵岁月无情的侵蚀
马先生介绍,从马子健老先生购买老宅后,马家的后代大部分都居住于此,马祖印是家中“祖”字辈的老九,他细细地算:“院子里还住着老四、老六、老十一。老五和老七也偶尔来住。”别看有600平方米,但老院的房子还是很紧张。
靠街面的房都做了门面,马祖印指着其中的一间说:“西边的这间是原先的老房子,东边的则是从前的大门,后来改成了一间房。”经过马先生指点,我们才转身发现院子最南边的“破旧”老屋。屋顶的青瓦和门头上精细流畅的雕花向我们诉说着这里曾经的显赫。大门的形状还在,只是传统屋檐和砖混墙的搭配看起来很不协调。
穿过厅堂,转过一道屏风,眼前又出现了一方南北长、东西窄的大院子。院子中间养着花,几只漂亮的元宝鸡在院子里自在地找食吃。两边各有一排整齐的厢房,住着马先生的家人。最北边的正房有两层,看起来古朴而庄重,马先生说这是住着亲戚的内宅,不便参观。天井的正中,原本种着两株玉兰,“也不知活了多少年。听母亲说,解放初的西安城里很难找到这么粗的玉兰,”马先生陷入了回忆,“后来由于修剪不当,全死了,真是可惜。”
马家大院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仍然结构完整,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1997年,老宅被列为“中(国)挪(挪威)两国重点历史街区保护项目”,2002年通过挪威和中国政府的资助,老宅得到修缮。然而,3年后,老屋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厅房的屋顶开始漏雨,木构件的连接处松动,砖面出现破损。300多年历史的古宅现状令人担忧。
爷爷马子健和孙子马祖灵,老宅走出了两位名人
马祖印告诉记者,想要了解老宅子,就绕不开他的爷爷马子健先生。马子健是住在老宅院的第一代马家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用马祖印的话说就是“解放前、解放后都在做官。”1875年(清光绪元年)农历2月的一天,马子健出生在西安市一户回族家庭,他从小就勤奋好学,17岁以后,先后就读于陕西武备学堂和三原宏道学堂,在三原读书期间,他和于右任成为同桌,共同的读书时光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11年辛亥革命前夕,深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的马子健与一批回族同胞一起,参加了西安的反清起义,并在同年陕西的辛亥革命起义中参加战斗。革命胜利后,马子健一直在甘肃、陕西边境的回民聚居区担任地方官。1936年,受到同学、好友,时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的于右任邀请,马子健赴南京政府审计部任视察专员,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准备迁都重庆,马子健对国民政府不满,于是毅然返回西安。在西安期间,马子健结识了许多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同时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任民盟西北总支部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子健被任命为陕西省人民法院副院长、陕西省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病逝。
说起自己的爷爷马子健,马祖印非常自豪:“爷爷爱国,从来都是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于右任曾经评价马子健说:“学兄正义感之强,不随波逐流,令人敬佩。”除了积极参加革命,马子健还非常关心回族的教育事业,曾创办修建了西安回族的第一所新式小学。
“我对爷爷没什么印象了,但是听母亲说,爷爷是一位非常非常严厉的人,治家尤其严格。”谈起对爷爷的记忆,马祖印说,“只要他一回来,整个家里便静悄悄的,没人敢大声说话。”
马子健不仅自己积极投身革命,还教育子孙参加革命。1947年到1948年间,关中的许多进步青年纷纷北上延安,马子健也鼓励、教育自己的孙子马祖灵前往,随后,马祖灵毅然前往延安参加革命,后来成为甘肃省委常委,甘肃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谈到自己的哥哥,马祖印也非常自豪:“我爷爷和我哥哥,是从这所老宅子走出去的两位名人。”
马子健老先生在清末民初购买了西羊市这处宅子后,一家人就一直住在老宅。除了本家人,回族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马德涵也在老院居住过。两位近代西安回族的风云人物——马子健和马德涵,是非常要好的朋友,解放前,马德涵长期居住在马子健家中。马德涵和周恩来关系很好,抗战时期,马德涵还曾经在马家大院宴请过周恩来。
“我离不开老宅,老宅也离不开我”
到了马祖印这一代,马家人已经在老院住了三代了。“我生在老院,长在老院,几十年都生活在此,对院子里的一砖一木、一花一草都特别有感情,我离不开老宅啊。”马祖印一边品茶,一边感慨道。在铁路部门工作的马祖印也有自己的单元房,可他就是住不惯封闭、出入不自由的楼房,“像鸽子笼。”他说,“我喜欢养花、养鸟、养鱼,在楼房里根本养不了,我住在老宅,院子这么大,养点什么都方便。”说起老宅的好处,马祖印还特别强调: “接地气儿。跟大自然有接触,对人身体好。”已经退休的马祖印现在整日在老院里画画、品茶、种花、养鱼,还搞一些小收藏,生活舒适安逸。
马祖印住的房子是厅堂的东房,掀开厚厚的棉布门帘,整间屋子除了一台电视机、一方煤炉之外,再没有其他现代化的器具。一张仿古长沙发放在敞开的雕花木窗下,早春柔软的阳光从窗外洒进来,茶几上放着一本《芥子园画谱》,旁边的紫砂壶中泡着上好的绿茶。茶几前一段纤瘦的木梯,通往二楼。马先生在二楼休息,一层就是客厅,马先生不好意思地说,最近他正忙着准备出国,要把老宅的东西收拾妥当,所以二楼非常凌乱,不便参观。原先,老屋的厅堂是没有二层的,2002年修缮老宅,为了解决老宅紧张的住房状况,在厅堂上又加盖了一层。“楼上比楼下还要开阔,上下间距高,住着舒服。”马先生说。
虽然马祖印喜欢住在老宅,但是他的下一代大多对老宅“不习惯,也没感情。”马先生的两个女儿在外工作,“都是大学教师!”马先生很自豪。最近他正在准备去美国探望自己的女儿,因为一走就是半年,最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这方院子:“老宅子离不开人的。房子老了,只要人住着就没事,这人要是不住了,宅子也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