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小楼书香墨韵练就君子风范

时间:2011-12-27 20:09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西安老民居

  一栋读书人的小楼房,处处散发着书香。它置身于书院门的深处,低调、淡雅。走进它,人们忍不住要流连、驻足。

  地址:长安学巷29号(原16号)

  建造年代:1928年-1936年之间

  提起书院门,西安人都会觉得那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光是孔庙、碑林、关中书院这几处文化胜迹,就足以证明它的厚重。书院门步行街的东头是三学街,一听名字就觉得文化味儿十足,它与三条以“学”字命名的小巷相交,分别是长安学巷、咸宁学巷和府学巷。我们要探访的曹仲谦先生故居,就在长安学巷的尽头。

  曹仲谦是谁?笼统地说,他是一位文化人。若以职务身份来讲,他曾担任过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即现在的碑林博物馆)馆长,建国后曾是西安市政协委员,市文史馆副馆长。他生前爱好读书、写诗、收藏,还懂建筑,长安学巷内的老房子,就是他亲自参与设计的。都说屋如其人,猜想曹先生的老宅,一定也如他本人一般的风雅吧。

  老楼的设计

  曾因一对高大屏风而改变

  从三学街往北转,便走入长安学巷,巷子很窄,两边都是低矮的民房,小巷最北端往西一折,形成一个倒着的“L”形,和安居巷连了起来。曹仲谦先生的故居,便在长安学巷和安居巷的交会口。

  虽然曹家院子挂着“长安学巷29号”的门牌,可是门却开在了安居巷上。站在安居巷,可以看见一所老建筑被刷红的侧面,早就知道这栋楼里曾经拍过电影,墙就是那时被刷成红色的,却不知这栋二层小楼原来就是曹仲谦先生的故居。屋子的主人曹汀女士是曹仲谦先生的孙女,她和先生在老屋外的门面房里经营着一家照相馆。记者在曹女士的指引下,穿过照相馆,来到照相馆后的小院,院子中间一片小花园,北边有一栋二层的老式楼房,曹汀说:“这就是爷爷留下来的老房子了。”

  打眼一看,整栋楼房保存的还真是不错,并没有沧桑垂老之感,反而让人觉得它很有精神,小楼低调、古朴却不失优雅,宛若一位谦谦君子。青砖砌墙,棕木嵌窗,中间两扇对开门,两侧的窗户明亮大气,二楼腰上则镶着一条窄窄木质的阳台。

  从一层的双开大木门走进去,便是一间宽敞的堂屋,仔细一看,堂屋两边隔开偏房的并不是“墙”,而是两扇高约3米的核桃木大屏风,屏风下部的雕花部分很特别,花纹、人物全部用彩石(曹汀也说可能是玉石,无法鉴定)镶嵌,然而,由于“文革”时曹家院子被分给了8户人家居住,“文革”后房子收回来时,屏风上镶嵌的彩石大部分都没有了,仅剩下零星的几处,只能让人想象屏风曾经的华丽。

  曹汀告诉记者,就是因为这两扇华丽的大屏风,曹家小二楼不得不改变了格局。原来,在老屋动工之前,曹仲谦先生便买来了这对大屏风,可是因为屏风太高,足有一丈二,按照屋子原本的设计,屏风无法放入,曹先生便决定将房子一楼的高度增加。为了一对屏风而改变房屋的高度,此事足以表明曹仲谦先生的性情。

  曹家小楼的一层被屏风隔成了三个独立的空间,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偏房。最西边的屋子是曹汀的画房,一张大大的台桌上摆放着文房四宝和一幅未完成的花鸟画,画房的里侧有一条通往二层的楼梯,走过咚咚作响的木质地板,走上吱呀作响的木楼梯,时光逆转,仿佛回到了六七十年前。楼梯折转而上,中间竟藏着一个不足1米高的小隔间,主人打开隔间,里面足有二三平米见方,她告诉记者,去年电影版《马文的战争》在此拍摄,这个小隔间就被改造成了一间儿童卧室,现在则是一件储存室。

  二楼也被隔成了三个房间,中间的屋子最南端一扇门,掀开挂在门上的竹帘,外面便是木板铺就的阳台,阳台很窄,不足1米宽,脚踩在吱呀作响的木板上,扶着木质栏杆,周围的景色尽收眼底。

  曹家二层小楼的与众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地下室,一般的传统民居,绝少有地下室,而曹家的地下室至今仍保存完整,现在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冬暖夏凉,很舒服。”曹汀说。

  拍《马文的战争》

  老楼换新貌

  这栋二层小楼的修造时间,主人曹汀也说不清楚,于是她带着记者去找她的姑姑曹淑敏老人,老人就住在院子南边的平房里。满头银发的曹淑敏坐在院子里晒着太阳,她面前的小方桌上铺着当天的《西安晚报》,老人虽然已有90高龄,但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老人说,曹家最初住在木头市,民国18年,她的父亲曹仲谦在长安学巷买下了这院房子,据说当时买这院房子花了400大洋。刚买下时,这里只是一座很普通的四合院,整座院子坐北朝南,大门内有扇照壁,院子东西两边各有一排厢房,院子当中一座小花园,还没有最北边的二楼。后来,曹仲谦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家中建起了一栋二层楼,楼房建造的时间,大概是在民国18年之后,双十二事变之前,而这栋小楼,也是现在曹家院子里唯一保存下来的传统建筑了。曹家的这院房子到了“文革” 初期仍完整地保存着,“文革”时曹家人被迫搬出院子,“文革”结束后老院得以收回,那时两边的厢房已经不在,幸好曹仲谦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的二层小楼保存了下来。

  曹汀说,别看老屋看起来还不算陈旧,但常常需要小修小补,大的翻修就有过两次。2009年,老宅经历了一次有趣的事。电影版《马文的战争》选在曹家小楼进行拍摄。摄制组将老屋进行了一番改造。屋子的天花板和墙面都被刷成了粉蓝色,一对大屏风上也装上了艳丽的花格玻璃,老屋临街的外墙则被刷成了明艳的红色,在安居巷中显得格外惹眼。

  老屋主人

  曾是抗战时保护碑林的幕后英雄

  曹淑敏回想:这栋由父亲曹仲谦建起的二层小楼,几十年来变化不大,只是从前曹老先生住的时候,屋子里放满了书和字画,更有书香气。曹仲谦先生爱藏书、爱读书,也喜欢结交读书人,曹淑敏一提起父亲,首先想起的就是曹老先生对书的热爱。

  曹仲谦的文化基点,离不开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曹建业是关学大师刘古愚的学生,不仅交游颇广,而且收藏丰富。生于1880年的曹仲谦在少年时代便厌烦四书五经、淡漠科举做官,却偏好金石收藏。后来他考入陕西两级师范学堂,学习“博物科”,毕业后留学日本,在东京同文书院学习地质博物馆学。归国后,曹仲谦先后在西安高中、西安师范任教,后来又参加咸宁、长安两县续志的编写工作。1938年起,曹先生担任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主任干事,处理日常会务,并实际主持了抗战期间碑林藏石的保护工作,不久后便接手馆长之职。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轰炸西安,有人劝曹先生回王曲老家暂避,曹仲谦先生谢绝说:“我负责管理文物,责任重大,岂能为苟全性命而轻离岗位。”为了保护众多珍贵石碑免遭轰炸破坏,曹仲谦和碑林同仁筹资购买砖木、土坯、麦草,雇工将大碑以麦草泥封护,共封存四百余方石碑。对于另外一些贵重碑刻,曹仲谦和同仁们将其用麻袋包扎,并就地挖坑埋藏。直到抗日战争结束后,才复原碑林原貌。

  曹淑敏至今还记得,抗日战争时曹仲谦先生在碑林任管理委员会干事时,天天都在忙工作,每天除了回家吃饭、休息,其余的时间都在碑林。曹淑敏说:“他有什么事情也不跟家里人说,就自己承担着。常常不按时回家吃饭,我们吃饭从来不等他。抗战八年,父亲从未离开过碑林,日本人扔炸弹时,他的朋友劝他到城外躲一躲,他都不肯。”

  在女儿曹淑敏的印象里,父亲曹仲谦“很严肃,很少笑”,孙女曹汀则补充道:“大伯曾说过爷爷特别严厉,孩子们只要功课不认真,就要挨爷爷的打。”而在外人眼里,曹仲谦为人恭谨谦虚、拙于言词,可是一旦遇到大事,则会据理相争,毫不退缩。1945年,美国纽约博物院副院长翟荫来西安,曹仲谦代表陕西省地方与翟荫会谈,希望美方能将早年流落于美国的昭陵二骏归还中国,一字一句,有理有节,深受翟荫敬仰。西安解放后,曹仲谦响应政府号召,带头将平生所藏书18000余册珍贵书籍无偿捐献予西安市文史研究馆。他的高风亮节,一时传为美谈。

  曹仲谦先生直到1959年去世之前,一直住在长安学巷的这处宅院中,曹淑敏说,曹仲谦喜爱花木,在院子里种了各色花木,还养了数尾金鱼。退休以后,曹仲谦先生常会请来三四位好友,在他亲自设计、监造的楼阁里品茗小聚、赏物鉴古,乐享晚年。  

  资料参考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西安市碑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碑林文史资料 第5辑》,翁维谦所撰《曹仲谦先生略传》一文;

  《收藏》2001年第7期,罗宏才撰《一片痴心寄庋藏》一文。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