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路翰林故居 诗书知礼”传家 成就名门望族

时间:2011-12-27 20:07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路翰林故居现在的大门和外墙。
  正房后面15间房连成的老宅的背面。
  门楼上精美的屋脊。

  

  地址:周至县终南镇毓兴村西南部

  建造年代:乾隆四十四(1779)年建成

  西安老民居

  这里曾经走出了3位翰林,5位进士,14位举人、监生、贡生。如今,站在高高的门楼下,抬头望着“诗书知礼”四个大字,你仿佛一下子就能明白这座老宅的奥秘……

  “要看西安的老宅,市区周边的郊县还是非常有必要去的。”西安市文物局传统民居保护办公室的赵阳如是说。经过一番调查之后,记者将目标锁定在周至县终南镇的一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路翰林(路德)故居。

  终南镇里“翰林路”

  4月13日,一个清冷的早晨,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周至县终南镇。终南镇位于周至县城的东边,离县城约15公里,108国道从镇子中间横穿而过,我们此次要探访的路德故居便在108国道北边的毓兴村。毓兴村不算很大,进了村,不一会儿便看见左手边一个丁字路口立着一块石碑,石碑身后一堵青黄色的老砖墙,老宅应该就是这儿了。

  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业务组组长李永安和路家的后人路庸站在门口迎接我们。我们随李永安即将踏进老宅时,李永安指着老宅东边的一条路说:“知道吗?这条路叫翰林路,因为住在路旁的路氏一族在清代出过3位翰林,村人以此为荣,便将路宅旁边的道路改名翰林路。”

  路氏一族祖居周至终南镇,据保存至今的路氏家谱介绍,清乾隆年间,在河北省新乐县任知县的路元锡退归故里,在家乡终南动工修建宅院,乾隆四十四(1779)年建成。整座宅院坐北朝南,由东院、中院、西院三个相对独立的院落组成,每院各有两进,路氏家族的众兄弟分别居住于此。宅院落成,主人路元锡将之命名为“蒲编堂”。据今人估算,路氏老宅总占地面积约1300平方米。路元锡之后,路氏一门又有多人在朝为官,其中有3人成为“翰林”,极为少见,于是当地人便将路家老宅称为“路翰林故居”。路氏三位翰林中,又以继李二曲之后的关中大儒路德影响最大,因此“路翰林故居”又被称作“路德故居”。

  15间房连成的老宅的背影

  如今的路翰林故居,完整保留下来的仅存东院的后进院。路庸站在高高的门墙下说:“这道门墙其实是二门墙,二道门前面还有一进,可惜没有留下来。”一抬头,看到门额上“诗书知礼”四个砖雕大字,左右两朵斗拱雕花,中间是一幅“二龙戏珠”图。看着砖雕精美的山墙和二门,不由得想:路家的大门应该比这道二门要高大精美得多吧。

  跨进院门高高的门槛,眼前便是一方精致的小院,东西两边各一溜厢房,北头一排二层正房。院子里青砖铺地,泥墙木柱,青瓦雕窗,古旧却不显破败。也许正是因为路家子孙世代居住于此,老宅自有一种生机吧!安静而精致的小院中,路庸望着面前一院青黄色的老房,声音和缓地说:“路家祖上在朝为官的人不少,都为官清廉,所以家中老宅一直没有扩建,朴素的风格延续至今。”

  正房的中间是通往后院的过道,东边的偏房里住着路庸的母亲,一位和蔼的白发老太太。在老人的房间里,几样古朴的家具映入眼帘:两把端稳的雕花太师椅、一架门板上刻有人物浮雕的大立柜、一方布满了大小抽屉的桌子,还有一块显然很古旧的梳妆镜。路庸说这些都是老家什。

  从偏房出来,在李永安和路庸的指引下,我们穿过中间的门堂,来到了老宅的后院。李永安示意我们回头看正房的背影,我们一看才知道,原来刚才走过的路家正房,只是路家老宅全部正房的最东头。从房子的后面,能看到一溜土墙一直向西延伸开去,数一数土墙上的窗户,一共15扇。李永安说:“这15扇窗就是15间房。其中东院有5间,中院有7间,西院有3间。”而除了路庸居住的东院之外,如今的中院和西院都只剩下了最北边的二层正房,前面的院子多被改造,看不出原先的模样了,唯有从整个老院的身后,才能看到15间房子并连于一起而颇为壮观的身影,才能感受到路氏老宅昔日的辉煌。

  “二层的阁楼现在还在使用么?”记者问。

  “早已不住人了,现在已成仓库了,走,咱们上去看看。”路庸答道。

  回到正房的门堂,路庸架起一把梯子,记者顺着梯子爬到了二层的阁楼。这里已变成仓库,堆满了杂物。二百多年虽已过去,但脚下的木板依然结实、坚固。东院阁楼的5间房是相通的,以前曾是住人的地方。路庸告诉记者:“解放初,阁楼里曾住过一些解放军战士,可一次性容纳十多人。”

  反对空谈的关学名儒路德

  路庸至今仍保存着家谱,他捧出一本青色封面的线装书说:“路家的事,全在里面了。”轻轻地翻开家谱,记者看到家谱纸张细薄、刻印精美。路庸展开一页谱系图,开始讲述路家先祖的故事。

  《路氏家谱》中记载的最早一代先祖名叫路雨云,如果从雨云算起,终南路家到路庸一代,已经是第十一代了。而修建路氏宅院的路元锡则是雨云的孙子,元锡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路朝,小儿子路德。路家的家风、传统便是对子弟的教育非常重视,路元锡当然也不例外,在严格的家庭教育下,大儿子路朝官居“奉正大夫”,小儿子路德则当上了路氏家族中的第一位翰林,不仅如此,他后来还成为一代关学名儒。

  作为路朝的后代,路庸对祖先的事情有所了解,他说:“路朝生于乾隆三十一年,比生于乾隆五十年的路德大了近20岁。路德很小的时候父母便去世了,哥哥路朝便一直承担着抚养、培育弟弟路德的重任。”

  长兄为父,在兄长路朝的悉心教育下,路德于嘉庆十四年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来历任户部湖广司主事、军机章京等职。路德写的一手好字,又喜好读书,常常在公事之余,读书、写字,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眼疾。道光二年,路德便告假回乡,路德为了早日治好眼疾,特制定了20余条养目法则,息心静养,后来,他的视力果然逐渐好转起来。然而宦海坎坷,官路不顺的路德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回乡,从此,他便潜心学术,开始了教书育人的治学生涯。

  路德的学术,讲究自反身心、不分门户、不事标榜,他反对当时学术剽窃、空谈的恶习,认为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好人”,而并非是追求富贵的工具,这些观点被世人所称道。他先后在乾阳、象峰、对峰、宏道、关中等书院讲学,前后达20余年。讲学期间,他严设课程、因材施教,经他教授的学生达千人之众,其中以秦、晋、浙三省者居多,许多弟子后来都成为名家。晚清著名的财政大臣阎敬铭便是路德在关中书院讲学时的学生。

  路家名人知多少

  路家的第二位翰林便是路德的长子路慎庄,他在道光十一(1831)年中举,十六(1836)年考中进士,并被选为翰林院编修。曾任福建道监察御史。路庸告诉记者,这位路慎庄虽然没有父亲路德的名气大,但他擅于绘画,他于咸丰二(1852)年开始游历故乡,经过一年的时间绘成《终南五景图》,图卷壮阔沉静,展现了终南镇的景色和风貌,原作现保存于周至县文管所内。

  “第三位翰林名叫路峘,是咸丰十(1860)年的恩科进士。”路庸曾经整理过家谱,对祖先的事迹较为熟悉,他说,“清末陕西动荡,同治年间捻军攻陷周至,年仅39岁的路峘就此殉难了。”

  终南路氏家族素以治家治学闻名于世,除了3位翰林,路家还走出了五位进士,以及举人、监生、贡生共14人。李永安对路家的家族史颇有研究,他说,在清代,路氏一族共被封二品1人、三品2人、四品2人、五品2人、七品6人,官居知州、同知、县令者8人,近代,路氏官居少将厅长等高职者有11人。路氏后裔如今遍布全国,在海外也有不少。 “有许多外地和海外的路家人常回终南路家老宅寻根,然而可惜的是,老宅旁的路氏祠堂在‘文革’时被毁,祠堂中的路氏祖先画像也被毁。”路庸告诉记者,“我们把祖先的画像叫做‘容’,过世的人,过上3年之后便会被画在上面。”可惜的是,今人已经无法知晓路元锡、路德等路氏名人的尊容。

  采访结束时,路庸带着我们走访了住在中院和西院的几户路家人,虽然他们现今的院落经过改建,失去了原先的风貌,但在他们身上,你依然能够感受得到路家人的一种亲和力、凝聚力,他们身上的大方、有理有节,让人不由得想起老宅门楼上“诗书知礼”那四个砖雕大字……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王文轩故居 户县曾经的首富王家的租车不下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