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7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时间:2020-11-22 07:04来源:大西北网 作者:记者 王志俭 点击: 载入中...
  经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20年第十五次会议审定,批准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退出贫困县。至此,全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11月21日上午,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甘肃是我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下,在我省各族人民不懈努力下,甘肃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决定性成就。

  
  省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任燕顺就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省级验收情况做了整体介绍。
  
  任燕顺: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全省共有75个贫困县,其中58个是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县,17个是省定插花型贫困县。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到2019年底,有67个县陆续摘帽退出,剩余8个县未退出,分别是:镇原县、通渭县、岷县、宕昌县、西和县、礼县、临夏县、东乡县,全部是深度贫困县。

  
  脱贫攻坚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将这8个深度贫困县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联系领导、帮扶力量、项目布局、资金安排等各方面优先倾斜支持。到2019年底,8个县未脱贫人口减少到10.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2%,80%的贫困村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72元,是2014年的1.7倍,年均增长14%。住房、饮水、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产业就业、兜底保障等“两不愁、三保障”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基本完成,为整县摘帽退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8个未摘帽县作为全省攻克贫困最后“堡垒”的重中之重,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5个方面多措并举、强力推进。8名省级领导督战剩余8个贫困县,林铎书记、唐仁健省长、欧阳坚主席带头督战脱贫难度最大的东乡县、宕昌县和西和县,省级分管领导牵头督战重点领域;市州主要领导督战到村,各县主要领导督战到户、包抓到人。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每月调度、跟踪推进;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对重点任务、急难问题旬调度、周调度,及时了解掌握情况,研究解决突出问题。通过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8个未摘帽县“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更加坚实,脱贫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今年10月中旬,8个县在完成剩余贫困人口和贫困村脱贫验收、已脱贫人口和已退出贫困村全面检视工作的基础上,对照贫困县摘帽验收标准进行了自评,向所在市州提出摘帽退出申请。
  
  经过市级初审、省级行业部门单项验收核查、第三方评估检查、省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组审议、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公示公告、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审定等程序,省政府已批复同意8个县从贫困县序列退出。 
  
  一是省级行业部门单项验收核查情况。10月上中旬,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统计局、省医保局、省扶贫办等省贫困县退出验收工作组成员单位,制定了单项验收核查方案,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数据审核、实地抽查等方式,对8个县易地扶贫搬迁、义务教育、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医疗保障、交通扶贫、兜底保障、脱贫收入等脱贫指标达标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对县级自评报告、市级初审报告以及相关佐证资料进行了认真审核把关,出具了贫困县摘帽退出省级行业部门单项指标验收认定报告,认为8个县相关单项验收指标均达到摘帽退出标准。
  
  二是第三方评估检查情况。10月30日至11月9日,由兰州大学300多名师生组成的4个评估小组,根据国家《贫困县退出专项评估检查总体规程》要求,按照“点面兼顾,关注死角”“聚焦短板,分层抽样”的原则抽村抽户,看实情、听实话、查实据,认真开展评估工作。历时11天,共调查了242个行政村,其中边角贫困村87个,一般贫困村81个,非贫困村74个,普查了620个村民小组;实地走访农户13755户,其中脱贫户7118户,非贫困户6637户。在非贫困户问卷中,完成调查长问卷3343份,漏评排查短问卷3294份。评估组还聘请国内知名专家成立专家组,为实施方案制定、问题把脉、疑似问题研判等提供技术支持。评估检查结果显示:8个县综合贫困发生率均为零,脱贫人口错退率和贫困人口漏评率均不明显,群众认可度达到98.5%,脱贫质量较高。
  
  三是问题整改情况。省级验收、评估中发现了一些差距和不足,公示公告过程中群众反映了一些问题,虽然不影响摘帽退出,但各县高度重视,认真整改落实。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一些脱贫户虽然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但家庭经营规模小、外出务工缺技能,稳定脱贫的基础比较脆弱,需要“扶上马、送一程”。二是一些脱贫户靠政策兜底、公益岗位等帮扶措施脱贫,需要进一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三是一些边缘户虽然通过帮扶没有陷入贫困,但家底薄、抗风险能力弱,一旦因病因灾极易致贫,需要因户施策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四是一些贫困村产业发展仍然规模小、链条短,贫困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上述这些问题,能够立行立改的,已全部整改到位;许多问题,需要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长短结合、一体推进。

  
  在省级验收评估过程中,验收评估人员总结了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脱贫质量较好。今年摘帽的8个县,虽然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但由于攻坚力度大、工作扎实,脱贫质量超出预期,一些主要指标如人均纯收入增幅、“三保障”实现程度超过以往摘帽县。收入方面,2020年8个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8690元,是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平均收入水平的101.8%。三保障方面,义务教育辍学现象动态清零;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缴费补助率、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全部达标;农村存量危房全部改造;所有农户消除了饮水不安全现象;兜底保障政策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
  
  二是群众认可度高。群众对脱贫攻坚成效和脱贫退出的认可度达到98.5%,比2019年摘帽县提升了近1个百分点,比2018年摘帽县提升了近2个百分点。表示家庭情况明显改善的受访农户达到99.3%。无论是贫困户还是一般农户,对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帮助提高务工技能、组织外出务工、增加公益性岗位、实施兜底政策、组织消费扶贫等方面的工作是充分肯定的,对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的辛勤工作充满感激。
  
  女士们、先生们,剩余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后,我省75个贫困县已全部摘帽退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精心谋划、科学决策,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强力推进的结果;是省直各部门和各专责小组认真履责、狠抓落实、科学调度、协调推进的结果;是天津、厦门、福州、青岛四市和中央各定点帮扶单位以及社会各界无私帮助的结果;更是8个县和所属市(州)广大干部群众苦干实干、艰苦奋斗的结果。
  
  7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退出,并不等于脱贫攻坚画上了句号,仍然面临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防止返贫的繁重任务。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继续保持攻坚态势,进一步查缺补漏,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记者提问
  
  经济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综合性扶贫措施,是破解“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问题的根本之策。目前,2020年摘帽退出的8个贫困县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是否完成?成效如何?
  
  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
  
  翟建军:“十三五”以来,我省坚持“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全省49.9万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并通过产业、就业、培训、教育、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帮扶措施,帮助摆脱贫困状况、实现稳定脱贫。为了确保8个贫困县如期高质量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我们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总体目标,重点开展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规范管理,强化组织实施。全面落实省级统一领导、市州协调推进、县为责任主体的易地扶贫搬迁责任体系,指导县区精准确定搬迁对象,科学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强化住房建设管理,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确保项目规范有序实施。今年以来,我们针对安置区配套设施建设、后续产业就业、项目综合竣工验收等方面,对8个未脱贫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挂牌督战,在“党组成员联系市州、处室部门联系县区”工作机制基础上,每个党组成员再联系一个未脱贫县,全员动员,一线作战,将督的机制转化为战的力量,既发现问题,又与市县共同研究解决问题,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点。10月中旬,我们组织6个核查组赴8个县开展易地扶贫搬迁退出验收实地核查工作,通过查看资料、入户访谈等形式,对搬迁困群众政策落实、搬迁入住、住房质量等进行全面核查。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强化科学选址。指导县区坚持因地制宜,做到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威胁区、生态保护区和永久基本农田“四避开”,城镇、中心村、园区和景区“四靠近”,鼓励进城入镇,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等相结合,引导群众逐步向城镇有序搬迁,实现梯次转移。比如,宕昌县新城子上坝集中搬迁安置点是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中地理位置最优越、搬迁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安置点,共搬迁安置两河口镇、官亭镇、将台乡等10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708户2750人,配套建设市民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卫生室、电商中心、便民超市等配套设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难、出行难、饮水难、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六难”问题。
  
  三是坚持分类指导,强化产业基础。督促指导市县紧扣“一户一策”,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发展方向,大力推广“三变”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努力实现“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比如,临夏县按照“设施农业+易地搬迁”的发展模式,在靠近县城、土桥集中安置点的中部川区和北塬灌区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高原夏菜,目前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搬迁群众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并新吸纳搬迁群众和贫困户3000多人就业,有效解决了搬迁群众持续增收的问题。
  
  四是坚持多措并举,强化就业帮扶。将安置区作为开展有组织劳务输转服务的重点地区,落实财政奖补政策,按照“一对一、人盯人”的办法,通过劳务输转、扶贫车间、公益岗位、以工代赈、政府投资项目就地吸纳就业等措施,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目前,全省基本实现具备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比如,东乡县城南安置区户均就业达到2人以上。同时,针对搬迁妇女就业问题,东乡县在安置区建成运行扶贫车间40个,吸纳10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帮助妇女走上工作岗位,实现了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务工增收的目的。
  
  通过一系列措施,经过专项验收,2020年摘帽退出的8个贫困县11.05万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共建设(购置)安置住房2.4万套。安置住房全部进行质量验收或安全鉴定,搬迁群众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达到易地扶贫搬迁退出验收标准。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随着8个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实现脱贫,“十三五”期间全省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部完成,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731个、安置住房11.4万套,产业就业等帮扶措施基本落实到位,搬迁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普遍提升,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央视记者现场提问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全省教育系统凝心聚力,义务教育有保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取得了显著成效,能不能介绍一下教育脱贫攻坚的主要做法及下一步如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时宁国
  
  时宁国:我省教育系统始终聚焦“义务教育有保障”靶心任务,以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扎实推进冲刺清零行动,针对控辍保学难度大、农村办学条件差、师资队伍总体弱、教育质量相对低等突出短板问题,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夯基础、补短板,逐县逐校、逐户逐生解决问题。目前,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已实现动态清零,“有学上、上好学”目标基本实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着眼“劝得回”,精准抓控辍。市县乡校四级联动、“一对一、人盯人”冲刺清零抓劝返,累计劝返复学25688人。建立控辍保学动态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聘请1568名义务监督员实时监督,组建工作组抽查暗访,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向全省开展义务教育有保障“挑刺”行动和满意度测评,参与群众不满意率仅占0.41%。
  
  第二,着眼“坐得稳”,分类抓保学。针对劝返学生实际情况精准分类,采取随班就读、单独编班、职普融合多形式多途径保学施教,专门编制辅助教材,探索形成了劝返复学和教育质量“双提升”的有效模式,打牢了复学学生升学基础和就业能力。
  
  第三,着眼“教得好”,提质抓师资。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偏远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超过1000元。近3年通过特岗、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等项目补充乡村教师2.3万名,国培省培、教师能力提升等项目培训乡村教师42万人次,安排8所师范类院校对口17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互联网+支教”,解决薄弱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第四,着眼“有学上”,兜底抓保障。在全面完成好各类教育扶贫项目的同时,多渠道筹措资金21.28亿元,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633所、乡村小规模学校1396所,切实保障每一名农村学生稳定就近入学。投入资金12.8亿元实施“温暖工程”“周转宿舍”等省列民生实事项目,解决了深度贫困县师生采暖和教师住宿问题。目前全省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班班通”。
  
  近几年,我们在着力抓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同时,着眼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以建好全国唯一的教育精准扶贫国家级示范区为抓手,实施涵盖学前到高等教育各学段的“九大精准工程”,建立起“教育有保障、升学有能力、就业有技能、人人有出路”的教育脱贫体系,推动贫困人口由“因学致贫”向“以学脱贫”转变。
  
  一是构建起县乡村三级普及普惠体系,全省深度贫困县区有需求的行政村幼儿园实现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3%,保障了幼有所育,极大地解放了农村贫困家庭劳动力。
  
  二是构建起培养培训一人、脱贫致富一户的技能扶贫模式,通过“职业院校+培训基地+线上平台”等方式,每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富余劳动力35万人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万多人次。2019年我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受到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三是构建起“一校一县”的对口帮扶机制,全省高校与深度贫困县一对一帮扶,深入实施“五大行动”(“万名大学生进农村”社会实践扶贫行动、“千名师范生进村小”实习支教扶贫行动、“千名教师进基层”科技支撑扶贫行动、“百名专家进企业”产学研合作扶贫行动、“百名研究生进农家”蹲点调研扶贫行动),建设农校对接精准扶贫试验区,搭建农产品与高校食堂之间的直供直销平台,促进消费扶贫。
  
  四是构建起“一生一策”的倾斜支持机制,落实各类专项招生,2017年以来专项录取考生6万余人,大幅提升贫困家庭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实行“一生一策”“不就业不脱手”制度,为每名贫困家庭毕业生提供3个以上就业岗位。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和毕业人数增加等多重严峻就业压力,扎实推进“百日冲刺”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支持灵活就业、扩大基层就业等31条措施,2020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0.5%,高出全省平均就业率5.5个百分点。
  
  五是构建起精准到人的“应助尽助”体系,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学段全过程全覆盖的资助体系,全面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营养改善计划和各类资助政策,专门对4类贫困家庭非寄宿制学生(建档立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按寄宿生50%的标准补助生活费,对甘肃籍贫困家庭在园幼儿每生每年免除2000元保教费,对部分偏远地区学校寄宿学生和走教教师发放交通补助,筑牢阻止因学致贫、因学返贫的“防火墙”。
  
  下一步,我们主要瞄准“打好底色、打造特色、打足成色、打出亮色”目标,着力通过“防反弹、增效益、提品质、赋新能”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防反弹方面,紧紧守住“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底线,坚持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确保适龄儿童按期入学,确保在校学生“零辍学”,确保在校学生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增效益方面,保持倾斜支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巩固扩大教育精准扶贫示范区建设成果和经验模式,有效转换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在提品质方面,打造“技能甘肃”成品工程,办强办优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产教融合,建好职业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主阵地。
  
  在赋新能方面,坚持教育扶贫、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富民兴陇融合推进,下大力气解决乡村教育优质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亟待提高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着力改变乡村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课堂、进学堂,用优质教育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发展动能。
  
  中国新闻社记者现场提问
  
  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担负着“兜底保障一批”的重要职责,请问民政部门采取了哪些工作措施,确保贫困县全面完成兜底保障任务?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剑
  
  李剑:全省民政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脱贫攻坚“五个一批”中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决策部署,坚决扛起兜底保障政治责任,切实做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重点采取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措施:
  
  一是聚焦服务脱贫攻坚大局,持续优化政策供给。我们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创新完善了单人户施保、低保渐退、扣减就业成本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兜底保障政策更多、更好的惠及困难群众。建立了动态调整、核对核查等工作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对象管理,提升经办能力、服务水平,确保困难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救助。
  
  二是立足精准认定对象要求,持续开展筛查清零。多措并举落实“精准再精准”的要求,一方面,建立了农村低保信息定期核对机制,并加强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对家庭成员、收入、财产等定期开展数据比对,将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帮扶和保障范围。另一方面,建立了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对存在返贫风险的人员,10大类408.7万人实行监测预警。目前共发出红色和橙色预警信息6.6万条,通过入户核查,已有2.3万人获得了相应的救助,有效防止了致贫返贫的风险。同时,我们还先后开展了兜底保障冲刺清零、专项攻坚、挂牌督战和专项治理等行动,反复摸底排查,实行对账销号,彻底解决“漏兜”“漏保”等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全省农村低保对象认定更加精准,目前,全省共有农村低保对象140.8万人,特困供养人员9.06万人,其中8个县有农村低保对象29.0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1.7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0.7%、18.8%。
  
  三是紧盯保障基本生活目标,持续提高救助标准。近5年共筹集下拨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534.5亿元,连续14年提高保障标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达到每人每年4428元,农村特困供养标准按照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分别达到每人每年7200元、8400元、9600元。通过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确保了兜底保障对象持续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与此同时,我们加大临时救助力度,近五年累计对467.8万人次实施了救助,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2.39亿元。
  
  四是围绕提升监护照料质量,持续创新救助模式。针对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实际困难,我们指导和督促基层政府与分散供养对象全面签订监护照料协议,落实干部定期走访探视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特困人员的实际困难。全面推行“资金+物资+服务”的救助模式,资金方面,督促基层及时、足额将救助补贴等资金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物资方面,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为分散供养对象采购发放了生活必需品;服务方面,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和购买服务,为分散供养对象提供每周搞一次卫生、每半个月洗一次衣服、每一个月理一次发的基本服务,极大改善了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条件和精神面貌。
  
  总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切实兜住兜牢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之底,为高质量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了民政力量。
  
  新华社记者现场提问
  
  今年来,甘肃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工作,省人社厅在落实稳岗政策、做好就业扶贫持续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方面成效如何,围绕8个贫困县摘帽退出开展了哪些工作?
  
  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丽萍
  
  王丽萍: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就业扶贫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今年以来,全省人社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将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凝心聚力,尽锐出击,千方百计促输转,全力以赴保增收。截至10月底,全省共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526万人,创劳务收入1130亿元。国扶系统显示,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比2019年增加15.2万人,超额完成“一个超过”目标任务。我省多措并举推动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列为值得总结提炼和推广的6条经验之一。在人社部、国扶办10月14日联合举办的“2020年就业扶贫论坛”上,我省作为全国三个省份之一,介绍了甘肃就业扶贫的经验。11月19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就业扶贫实施有关工作情况和主要成效新闻发布会,我省作为中西部省份的代表,介绍了甘肃在组织贫困劳动力走出去以及在促进就地就近就业方面的成效经验。同一天,我省作为4个省市之一,将就业扶贫工作成果带到了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暨就业创业服务主题展上,向出席会议的国家领导作了汇报介绍。目前,我省已脱贫的128万户534.5万人中,务工收入占总收入一半以上的贫困户占到71%、贫困人口占到76%,转移就业已成为贫困家庭脱贫的重要渠道,就业扶贫带动脱贫的效应已经十分明显。主要做了以下6项工作。
  
  一是高位谋划推动。省委、省政府把就业扶贫作为急中之急、重中之重的任务部署推动。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深入人社厅和基层一线调研稳就业和就业扶贫工作。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就业扶贫”推进会。人社部门把就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多次召开到县一级工作调度会,实行农民工返岗复工日调度,成立了稳就业和人社扶贫两个领导小组以及11个包抓组,设立工作专班,厅级领导对8个县实行挂牌督战,推进工作。
  
  二是硬核政策支撑。今年我省在全国较早出台了稳就业“33条”、保居民就业“24条”等含金量较高的“政策包”,对有组织输转到东部4市和第三方地区就业的、省内就近就业的贫困劳动力以及可能致贫人口给予交通补贴、劳务奖补和生活费补贴。截至10月底,全省发放就业奖补和务工补贴9.88亿元。
  
  三是技能培训提质。省政府制定了提高劳动力技能培训实效的20条措施,以就业为导向,量身订做培训“菜单”,采取“岗位+劳务机构+培训”的方式,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截至10月底,全省培训贫困劳动力37.17万人,8个未摘帽县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6.3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4.44万人。
  
  四是精准对接输转。疫情发生以来,甘肃与北京、上海、广东等15个省市区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发挥103个驻外机构作用,向东稳住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输转岗位,向西加大向新疆、内蒙古等省份的输转力度。通过“点对点”输转,帮助11万劳动力返岗复工。与北京市人社局签署协议,共同建设15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输转基地。8个县共输转贫困劳动力39.2万人,比2019年增加5.1万人。
  
  五是就地就近拓岗。全省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农田水利、村庄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使用贫困劳动力不低于用工总量的30%。建成各类扶贫车间2454家,吸纳劳动力就业9.9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超过4万人;8个县建设扶贫车间406家,吸纳劳动力就业1.3万人。全省累计开发乡村保洁、爱心理发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10.3万个,其中8个县3.87万个。全省各级各部门累计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已达30.54万个。
  
  六是部门协作联动。人社部门与扶贫部门数据合体,精准调度劳动力务工就业。疫情期间联合交通、卫健等部门,为农民工返岗复工开展“点对点、门对门、一站式”安全送达服务。与农业农村、发改、扶贫、林草、妇联等10部门共同推动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管理。始终与转移就业专责组各成员单位联动,共同做好就业扶贫工作。
  
  下一步,省人社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继续强化脱贫攻坚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和工作落实,切实巩固拓展就业扶贫工作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人社力量。
  
  甘肃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贫困人口退出的核心指标之一,那么在消除危房存量、防止增量方面,特别是在解决四类重点户危房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住建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兰宏
  
  李兰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住房安全保障就是让贫困户不住危房”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尽锐出战,全力攻坚。自2009年启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来,累计支持174.9万户农村群众完成危房改造,解决了近七百万人住房安全问题,其中,2013年以来,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8.63万户,至2019年底,全省实现了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今年6月份,按照住建部工作安排,对2013年以来全省136.3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情况进行了逐户现场核验,包括今年摘帽退出的8个县在内的所有贫困户住房安全均得到保障,其中有44.3万户贫困户通过危房改造保障了住房安全。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完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8年出台了《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三年攻坚实施方案》,细化措施、明确标准,确保既不降低标准、影响成色,也不扩大范围、吊高胃口。为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加大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倾斜支持力度,提高补助资金标准,兜底保障特困农户,确保住房安全保障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二是全面摸清存量。为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农房没有进行危房鉴定,或者鉴定不准”的问题,我们坚持以“消除存量、拾遗补缺、冲刺清零”为目标,从2018年起,对全省所有有人居住的农村住房开展了鉴定评定,县级组织专业人员或委托第三方机构逐户过筛子排查,掌握了存量危房底数,锁定目标、靶向治疗。
  
  三是开展行业督导。省市县全面建立“领导包抓+专家服务”工作机制,调动最大资源,集中工作力量,开展服务指导。2018年以来,全厅5名厅领导、54名处级干部分片分县包抓,选派40名专业技术人员赴33个深度贫困县挂职,组建400多名专家组成的技术服务团队,采取超常规措施靠前指挥、下沉指导,确保了工作实效。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质量和成效有了较大提升,经住建部、财政部对年度农村危房改造工作进行综合评价,我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2018、2019年连续两年受到国务院激励。全省数百万贫困农户住进了安全房,使得贫困群众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提振了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信心,为全省整体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技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甘肃交通扶贫已经实现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两通”底线目标任务,但人民群众对建设自然村组道路的愿望十分强烈,交通部门在进一步巩固拓展交通扶贫“两通”成果,在自然村组道路建设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亚民
  
  陈亚民:近年来,我们把交通扶贫攻坚作为一号民生工程来抓,按照“精准脱贫、交通先行”的工作思路,紧盯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的交通扶贫“两通”兜底性目标任务,聚焦特困地区,加快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四好农村路”建设,着力改善人民群众出行条件,全省交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投入230亿元,实施建制村通硬化路工程4.7万公里,提前两年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全面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于2019年底实现了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客车。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2.09万公里(其中县道2.42万公里,乡道2.74万公里,村道6.93万公里),贫困地区群众出行条件明显改善,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支撑。值得一提的是,我省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22个,全国示范县7个,1233个乡镇全部设立农村公路管理所,甘肃成为全国首个所有乡镇设立农村公路管养机构的省份。
  
  今年以来,我们全力做好交通扶贫“两通”目标“回头看”工作。聚焦8个未脱贫摘帽县,抢修水毁路段,对全省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指标进行“回头看”,查遗补漏,在2018-2019年整治“畅返不畅”路段6418公里基础上,今年又整治了433公里,修复灾毁路段2852公里,认真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加强养护管理,巩固提升交通扶贫建设成果。同时,我们加快实施“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剩余建设项目,完成窄路基路面加宽、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等农村公路2291公里,完成县乡道安防工程9544公里,完成危桥改造158座,不断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条件。
  
  虽然我们在交通扶贫攻坚方面不懈努力,但随着全省“两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对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全省村组道路建设任务很重、困难很多。为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提升交通扶贫攻坚的成色,今年以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交通建设项目要尽量向进村入户倾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部署要求,把自然村组道路建设纳入全省脱贫攻坚“5+1”专项提升行动,积极对冲疫情影响,迎难而上、化危为机,狠抓责任落实、工作落实,助力全省脱贫攻坚,在75个贫困县先后实施3批村组道路建设,建成村组道路1.5万公里,解决了8586个村组通硬化路的问题。预计到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将达13万公里。在村组道路建设过程中,我们采用以工代赈等方式实施,优先选用项目所在地的砂石材料,优先租用当地群众机械设备,积极吸纳当地群众和贫困劳动力就近务工,帮助农民群众增收。据不完全统计,共吸纳本地群众5.7万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劳动力超过2.5万余人。当前,我们正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将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交通建设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着力提高农村道路的服务能力、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力争早日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走上干净漂亮的硬化路。
  
  中国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请问为确保8个贫困县顺利摘帽,水利部门是如何做的,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牛军
  
  牛军:2020年,省水利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总体安排和“三保三重点”工作要求,始终把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举全系统之力,全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确保8个未摘帽县饮水安全稳定达标。
  
  一、完成冲刺清零后续行动。组织县区深入开展摸排,查漏洞、补弱项,将发现的短板和不足纳入到《全省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后续行动方案》中一并解决。坚持“旬通报、月调度”机制,督促指导县区克服新冠疫情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强统筹协调,抓质量、促进度,并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发挥“六稳”“六保”作用。截至6月底,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建设任务已全面完成,8个县共完成投资4.14亿元,巩固提升工程217处,改造冬季冻管627公里,一些影响供水稳定的“卡脖子”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强化督战指导。省水利厅扛实“省负总责”的行业责任,制定了《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挂牌督战实施方案》,8名厅领导督战、厅属单位包抓、8个指导组“一对一”现场督导,分析研判解决问题,帮助指导县区完成后续行动建设任务、完善管护机制等。针对8月份发生的暴洪灾害,组建6个技术指导组,第一时间赶赴灾情较重的宕昌等县区,指导开展抢险救灾,保障群众正常用水;组建75个工作指导组,深入75个贫困县“一对一”核查指导,确保群众饮水安全。采取后进约谈、致信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等方式,督促加快进度和问题整改,确保脱贫质量。
  
  三、畅通服务群众渠道。建立了自下而上的监督举报机制,设立2部24小时省级投诉电话和“甘肃农村饮水”微信公众号问题反映“直通车”;向用水户发放明白卡和宣传挂图;将水利部12314监督举报服务平台和省、市、县、乡、村5级农村饮水监督服务电话向全社会公布,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跟踪问效、坚决整改,切实提升了群众对农村供水的满意度。
  
  四、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把运行管理作为工作的重点,督促县区全面落实县级政府主体、水行政主管部门监管、供水单位运行管理等“三个责任”,健全县级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机构、运行管理办法、运行管理经费等“三项制度”,保障水质检测设备、人员、经费等“三个到位”,建立计量收费、投诉处理、应急抢修等“三项机制”。8个县新增村级公益性岗位水管员3100名,进一步强化末端管护。同时,加大培训力度,举办“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专题培训班和水质检测培训班,对8个未摘帽县71名业务干部、乡村水管员、水质检测人员进行培训,有效提升农村供水运行管理水平。
  
  五、强化冬季供水保障。为应对今年可能发生的极寒天气,省水利厅未雨绸缪、主动作为。10月16日,在天祝县召开“全省农村饮水安全重点工作现场推进会”,主要安排部署冬季供水保障工作;发出了“致全省农村用水户的一封信”,提醒做好入户设施防冻措施;致信全省86个县(区)党政主要领导,提醒关注冬季农村供水工作,确保冬季供水稳定。11月13日,又组织召开“全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视频会”,再次动员部署冬季供水安全等重点工作。从11月中旬开始,厅领导带领包抓单位和指导组,深入8个未摘帽县进行挂牌督战,进一步提升冬季供水保障能力。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水利系统勠力同心、砥砺前行,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有力保障了8个贫困县顺利脱贫摘帽。在近期公示期间,没有收到涉及饮水安全群众反映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各县群众对饮水安全工作是认可的。群众的认可,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成绩和动力!
  
  中国妇女报记者现场提问
  
  农业农村部门针对8个摘帽退出贫困县,在产业扶贫中做了哪些工作?
  
  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仲科
  
  梁仲科:今年以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产业扶贫一系列决策部署,把产业扶贫作为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压倒性位置来抓,坚持产业到户精准扶持和区域产业体系构建有机结合,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及“五小”产业,大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推进合作社规范提升,拉开架势构建扶贫产业体系,特别是针对8个未摘帽贫困县,我厅建立了厅党组成员牵头督战、督导队实地作战的挂牌督战工作机制,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也相应的建立督战工作机制,对标脱贫目标,补短板、强弱项、堵漏洞,下决心推动产业扶贫重点工作落地见效,为8个县顺利摘帽退出奠定了产业基础。
  
  一是紧盯夯实贫困户产业增收基础,扎实推进补种补栏补规模。今年面对疫情灾情影响,在持续稳定已脱贫贫困户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我们重点指导各地管好用好到户生产奖补资金,采取达标奖补、以奖代补等形式,引导贫困群众补种补栏补规模。据统计,8个县区今年共安排生产奖补资金近3.8亿元,重点对需要补种补栏补规模的7.4万户贫困户进行了奖补,扶持这些贫困户累计补种蔬菜、中药材、马铃薯等23.8万亩,补栏牛羊猪等11.2万头(只);同时,落实奖补资金9125万元,扶持有意愿有能力的6.11万户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有效扩大了贫困户种养规模,夯实了产业增收基础。今年我们结合产业扶贫督导,在8个县走访的823户贫困户,经测算人均收入都能达到4000元的标准。比如:东乡县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牛羊产业,走上了“大规模、小群体”的发展路子,全县牛羊饲养量分别达到7.4万头和168万只,1.89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羊25只以上,0.52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牛4头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养殖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
  
  二是紧盯贫困户有效对接“大市场”,持续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一方面,采取“轻资产引进、多元化自建”等方式,加快龙头企业培育进程,8个县三年来共新引进培育龙头企业84家、累计达到216家,基本实现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带动,这些龙头企业已建成规模化产业基地435个,带动合作社2054个,辐射带动贫困户3.4万户。另一方面,按照“运营规范、运营较规范、运营一般、未运营、注销吊销”五种类型,持续对合作社进行分类规范提升,并按照有产业基地、有良种供给、有农业机械、有订单销售、有加工或储藏场所“五有标准”办实办好农民合作社。目前8县贫困村的6348个合作社,运营规范和较规范的比例超过了75%,达到“五有标准”的合作社占比接近30%,已建成规范化产业基地1688个,通过入股分红、吸纳务工就业、技术服务、订单收购、生产托管等多种形式,带动12.4万户贫困户发展种养产业,实现稳定增收。
  
  三是紧盯特色农产品能买上好价钱,狠抓产销对接工作。今年我们深刻汲取去年花牛苹果价格下跌给果农造成损失的教训,及早行动,在兰州大学举办了农产品产销协会营销家队伍培训班,对全省六大特色产业产销形势进行深入分析研判,形成目标价格,引导市场预期;大力实施“甘味”农产品品牌营销战略,开展“甘味”品牌专题推介、品牌发布会、“品甘味·游甘肃”2020长三角消费扶贫文旅周活动等一系列推介活动,重点对8县的牛羊、中药材、果品等农产品进行了推介。同时,积极扶持有意愿的贫困村建设冷链物流设施,共下达8县冷链物流设施资金4594万元,计划新建冷链物流实施85个,实际落实99个,目前已建成75个,新增仓储能力4.02万吨,有效提升了鲜活农产品均衡上市和错峰销售能力。
  
  四是紧盯产业风险防范,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我们把推进农业保险做为防止返贫的重要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今年继续实施“增品扩面、提标降费”工作,8县共实施农业保险品种39个,实现签单保费1.91亿元,承保农户34.76万户,其中贫困户24.1万户,目前各承保机构已支付赔款1.7亿元,其中支付贫困户赔款1.3亿元,受益农户14.67万户次,为贫困户放心种、放心养提供了保障。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持续抓好产业扶贫收官工作的同时,按照“产业要集群、龙头要集中、技术要集成、要素要集聚、保障要集合”的要求,认真谋划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香港商报记者现场提问
  
  我省健康扶贫医疗部分的脱贫标准主要是什么?在保证验收质量方面是如何做的?
  
  省卫生健康委二级巡视员胡原生
  
  胡原生:我省健康扶贫医疗部分脱贫标准可以概括为医疗机构“三个一”、医务人员“三合格”和服务能力“三条线”。“三个一”是指行政村有卫生室,乡镇有卫生院和县有公立医院,其中,乡镇卫生院所在行政村可不设村卫生室,300人以下的行政村可与相邻行政村联合设置卫生室,县级政府所在乡镇可不设卫生院。“三合格”是指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取得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全科执业助理医师、乡村医生中任意一种资格证书且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人员),卫生院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县级医院所设临床专业科室至少有1名执业医师。“三条线”是指800人以上的行政村有60平米以上卫生室;1万人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内(或外、急、全)科、中医(或民族医)科、医技(或药房、检验、放射、B超等)科、公共卫生(或预防保健)科;10万人以上的县级公立医院达到甘肃省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
  
  在保证验收质量方面,省卫生健康委专门出台了《甘肃省基本医疗有保障脱贫验收实施细则(医疗部分》,详细规定了组织程序、验收标准、工作纪律等,严把质量、严把标准。验收工作采取了验收和复核双轨开展,由乡镇卫生院验收村卫生室、县级卫生健康部门验收乡镇卫生院、市级卫生健康部门验收县级医院,再由验收单位的上一级卫生健康部门抽查复核验收结果,每个县抽查复核至少有3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室。通过自下而上逐级验收,逐级抽查复核,确保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和合格医生配备均能实地验收,在整个验收工作中,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均能严格执行标准,切实做到了程序正规、数据准确、档案完整、结果真实。
  
  中国青年报记者现场提问
  
  在脱贫攻坚“基本医疗有保障”中,甘肃主要采取了哪些政策措施?
  
  省医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谢宝成
  
  谢宝成:“基本医疗有保障”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保障范围,常见病、慢性病有地方看、看得起,得了大病、重病后基本生活过得去。上述任务分为医疗和医保两个部分,其中医保部分主要解决“看得起病”的问题。2018年11月甘肃省医疗保障局挂牌成立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聚焦解决好贫困人口能看得起病的问题,主动担当、尽锐出战,举全系统之力,重点围绕医保扶贫目标任务,明确工作思路、规范医保扶贫政策、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保扶贫硬任务落实到位。
  
  一是通过反复宣传动员、反复筛查补漏和及时资助参保政策,确保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做到应保尽保。参保是群众享受医疗保障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是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费用负担,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途径。我们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全覆盖作为医保扶贫的首要任务,以扶贫办大数据平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基础,通过反复宣传动员、反复比对筛查和入户核对等措施,在参保缴费期内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动员参保,参保缴费期结束后对扶贫系统新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时纳入参保。同时,为帮助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减轻参保群众的经济负担,对困难群众实施参保资助政策。其中,对农村低保一类对象、城市全额保障对象、特困人员、孤儿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城乡低保差额保障对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定额资助。2020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缴费标准是250元,对于全额资助对象按照250元资助标准给予资助,对于定额资助对象按照不低于50元的资助标准给予资助,具体按照各市州制定资助标准执行。在2019年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参保并给予资助的基础上,2020年截至9月,全省574.9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应参尽参,并按政策规定给予全部资助。
  
  二是通过倾斜照顾政策,确保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做到应报尽报。贫困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后,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待遇保障,发挥医保扶贫梯次减负功能,切实减轻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的负担。其中,基本医保公平普惠。按照公平普惠的原则,贫困人口和非贫困人口享受同等的基本医保待遇政策。为减轻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负担,给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所需资金统一由省财政予以拨付;大病保险有倾斜。全省参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大病保险起付线较普通居民降低50%,分段补偿比例较普通居民提高5个百分点,报销上不封顶;医疗救助有托底。对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负部分,在年度救助限额内,按照不低于70%救助比例实施救助。各级医保部门协同乡、村两级通过逐村逐户逐人的筛查,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费用报销台账,确保贫困人口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应报尽报。截至2020年9月,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就医82.9万人次。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比例89.14%。
  
  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确保群众在报销费用时方便快捷,做到“一站式”。去年以来,全省各级医保部门通过联通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扶贫大数据平台,改造定点医疗机构His系统接口,实现了全省具备住院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医疗费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并将具备“一站式”结算功能作为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的必备条件。患者出院时,只需支付个人自负部分医疗费用,既保障了贫困群众及时享受医保待遇,又方便了群众的看病就医。同时,针对我省山大沟深,很多农村群众到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看病取药不方便的问题,全省各级医保部门通过联通网络、安装系统、配置刷卡器、强化操作培训等措施,强力推动村卫生室门诊医疗费用“即时结报”工作,实现了群众不出村就可以在家门口享受“看病报销”服务。
  
  四是通过打好“组合拳”,确保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做到减轻贫困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在确保医保扶贫硬任务落实“不落一户、不落一人”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机构改革后医保职能整合优势,加大基金监管,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进一步减轻包括贫困人口在内的所有老百姓的就医负担。目前,在我省执行落地的112种集中带量采购药品,药价平均降幅58%,最高降幅96%,预计每年至少减少医疗费用支出5亿元。近期开展的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价格从均价13000元左右降到700元左右,仅此一项预计全省每年至少减少医疗费用支出1亿元。
  
  总体来看,通过各级医保部门特别是基层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全省已实现“基本医疗有保障”的医保扶贫目标。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甘肃省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换届大会在临洮
  • 甘肃省八部门联合印发涉案文物管理移交暂行办法
  • 甘肃省正式实施机动车交强险电子保单在线核查试点工作
  • 甘肃省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 甘肃省卫健委发布关于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 2021年底前甘肃省将基本实现高频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省内通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