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00余项年产值超180亿元
兰州新区按下科技创新“加速键”
大西北网讯 “十三五”以来,兰州新区深入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作为、大胆尝试,加快形成多层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科技创新资源日益丰富,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快速集聚发展。截至目前,新区已累计转化科技成果400余项,成果转化率达到30%,科技成果转化年产值超过180亿元。
创新平台加快建设
“十三五”期间,新区加快以产业孵化大厦为龙头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和以大科学装置、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为代表的研发平台建设,创新创业基础得到不断夯实。
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是中科院近物所在兰州新区建设的重大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6亿元,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计划投资3亿元。目前该项目检验检测中心主楼已经建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
据中铁二十一局二公司大科学装置项目部办公室主任张娟介绍,该项目于2019年3月底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EMC实验室基础设备、暗室设备的安装和测试,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计划年底前正式投入使用。
与此同时,新区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也在紧张有序推进。目前,该项目倒班宿舍主体结构、屋面已完成施工,正在进行二次结构施工;厂房钢结构主体已完成,90多名工人正在进行防火涂层施工,整个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
快速落地、快速建设,类似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和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这样的重大项目在新区的集聚发展,新区科技发展局推行的重点项目“一对一”服务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新区科技发展局副局长王艺强介绍,为加快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快速建设,科技发展局指派熟悉审批流程、协调能力强、工作扎实的工作人员为项目落地提供“一对一”服务。“公司注册、可研报批、施工图审查、管线接入、资料提供等所有事项均由专人代办或协办,解决了技术人员懂技术不熟悉审批的问题,有效缩短了审批时限,提高了项目建设速度”。
参与了多个项目“一对一”服务的新区科技发展局发展规划科干部李双永对此记忆犹新:“在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项目建设前期,需要办理水电接入手续,我们‘一对一’服务人员就提前与市政公司、电力公司、给排水公司沟通,指导企业填写有关申请表格,带领项目人员到审批窗口办理具体手续。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水、电接入,以及大门正对面公路绿化带的迁移工作,保证了项目按期开工。”
在良好的服务、优越的创新环境带动下,新区前沿科技研发平台量质齐升。目前已累计引进大科学装置4个,其中新建甘肃省同位素实验室、钍基熔岩泵试验平台等大科学装置2个;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加快建设,中科曙光“硅立方”超算中心建成运营,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奠定了坚实的运算基础。
科技成果迅速转化
“十三五”以来,新区坚持把政产学研合作作为引进创新资源、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抓手,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收益分配制度,提供成果转化优质服务,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快速转化落地。
10月15日,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千吨级“液态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不仅对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乃至改善全球生态平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更是新区高水平前沿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最新案例。
据介绍,目前新区与中科院系统、兰州大学等院所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由兰州大学高水平规划的精细化工园区产业发展路径已全面实施,引导新区迅速开展项目引进、科学设置项目准入流程、全力开展项目落地服务,短短两三个月就改变了化工园区建设进展缓慢的现状,如今已引进产业项目128个,开工建设74个,落地产品300余种,上市企业8家。
“新区大力支持入区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结对开展技术研发和攻关,和盛堂制药、西北之光等企业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机制,累计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多达126项。”王艺强说。
兰州新区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技术和知识产权入股,提高在科技成果产业化中的获益比例,大力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引进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李灿院士在新区建设全国首个规模化液态太阳燃料合成工业化示范工程,入选“中国科学院2020年一季度成果转化亮点项目”。
特别是与中科院近物所合作,连续引进大科学装置科技创新创业园、重离子应用技术及装备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建设离子加速器及质量检验检测工程实验室、同位素实验室等关系国家及地方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平台和国家级研发平台,打造一系列具有中国品牌的大科学装置。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张建平通讯员霍鸿宇
(责任编辑:苏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