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报/大西北网(记者王志俭文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陇中独特的地理、气候、地貌产生了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塑造了定西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穷则思变性格。9月25日上午,在马铃薯大会期间记者参观了定西市安定区博物馆和安定民俗展。“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通过参观博物馆和民俗展对定西这片土地的历史、人文、建筑、民俗有了更深的印象。
安定区是黄河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四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比较发达的经济和和文化。生活在这里的人民纯朴勤劳,通过长期的辛勤耕耘,遗留下了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并逐渐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民俗文化。
民俗馆陈列由车院、庭院、堂屋、厨房、卧室、三转一响六个单元组成。基本反映了陇中区域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景。栩栩如生的蜡像人物、真实形象的人文场所,仿佛把人们带到当年定西人的生活场景之中。
打麦场上几个圆形麦垛码放场边,一个农民正欲踩着梯子爬上麦垛;场地中央有人扬起铁锹,将麦穗高高抛到空中,伴随着穗粒在空中形成优美的半弧形状,麦粒和麦壳遂自动分离。场地另一侧几个农民脸上渗着汗水,将一颗颗麦粒装入长型袋中。望着装满麦粒的口袋,想到今后生活有了保障,打麦场上几个劳作得农民脸上露出欣喜地笑容……
厨房里摆放着形状不同的生活用具,两个火灶上支放着铁锅,灶膛燃烧着红色火焰。灶房里站着一个端庄中年妇女,面带微笑双手端着放着水果的草编簸萁,热情欢迎远方的客人。
卧室炕上坐着一位正在纺线的老奶奶,炕上还睡着一个婴儿。值得一说的是民俗馆的蜡像人,无论是灶房的里的“媳妇”、还是卧室内的“婆婆”,(还有后面照相馆的师傅)制作得都很逼真,人物衣着、面部表情及身上皮肤栩栩如生,几乎可以以假乱真……
走进三转一响的第六单元展室,看到曾经时尚的缝纫机、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等不同时期的日常用品。
在博物馆到民俗馆中仿佛穿越了历史隧道。看到了陇中区域人们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如今的定西人民依靠马铃薯已走上幸福康庄大道,而明天的定西会更加美丽,人们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