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字当头 “顶”风起航——探寻兰州新区逆势崛起之路系列报道之三

时间:2020-09-24 14:45来源:大西北网-甘肃日报 作者:王光庆 邱暄美 白 点击: 载入中...
 
 
    四通八达的路网为兰州新区的发展提供了便捷条件。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铁梁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这或许是兰州新区八年奋斗时光里,让人感触最深的。
 
    “挑战很大,问题很多,我们唯有迎难而上,向改革要动力,向创新要活力。”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说。
 
    无数个日夜,数不清的难点,一一用“改革创新”的办法去化解,才有了今天逆势崛起的兰州新区。
 
    特别是在面对逆风逆水的环境时,兰州新区坚持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打破瓶颈,汇聚优势,增强动力,开好“顶风船”。
 
    找准“痛点”,让改革有方向
 
    经历过前期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6年末,如何加快投资项目落地速度成为兰州新区在发展当中遇到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尽管作为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已经减少了许多审批流程,但一个投资项目从投资者有意向,到最终落地建成,没有两三年的周期往往还是很难实现。
 
    “要加速发展,就要持续深化改革,打破条条框框,打造效率最高的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态度坚决。
 
    一个项目要建设,首先要有合法的投资主体。提效改革,兰州新区从一张营业执照的办理开始。
 
    开展“证照分离”,将174个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改革范围,先发照,再申请相关的经营资格;推进注册登记便利化,在全省率先推行放宽经营范围、住所登记、一照多址等举措;开办“审核合一、一人通办”,把审批权限授权窗口,大力压缩审批环节……改革,赢得群众一致好评。
 
    “早上审核通过,下午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整个过程特别顺畅,没想到能这么快。”回想起办理企业注册登记过程,兰州华宿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徐明杰竖起了大拇指。
 
    投资项目从前期审批到建设全过程的快慢,是决定项目落地速度的关键。兰州新区对原有的审批事项进行了全面清理,能减的减、能并的并、能由企业承诺的全部改为承诺。审批流程也得到大幅度的优化,全面推行并联审批、限时审批、容缺受理等制度。
 
    走进宽敞明亮的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来自兰州新区各相关部门的派驻人员正忙碌着为上门群众办理各种业务。
 
    “已经实现了‘一窗办’,随意到任何一个窗口都能办事。如果不知道该咋办,没关系,还有帮办、代办人员免费帮着办。”兰州新区经济发展局副局长侯成武介绍说。
 
    作为兰州新区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的参与者,侯成武深感改革力度之大。
 
    “改革前,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有147项,现在缩减到了8项,审批时间从原来的137个工作日,到现在只需26天。”侯成武说。
 
    为加快推进改革,从2017年以来,兰州新区党工委曾先后20多次在党工委会议上研究改革事项,管委会召开的“放管服”工作例会达到了30多次。
 
    疏通“堵点”,向改革要活力
 
    8年持续改革,一路闯关夺隘。
 
    今天兰州新区深化改革,更要勇往直前。
 
    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向来是改革的难点,没有刀刃向内的勇气,改革很难形成实效。
 
    2017年,兰州新区将原有的39个县级机构压缩为29个,整合设立了21个工作部门,在全省率先整合成立了市场监管局,构建了大人事、大经济、大建设、大监管等“大部制”机构设置格局,最大限度避免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
 
    针对党工委、管委会机关干部队伍学历不高、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兰州新区通过公开选招,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了510名学历高、素质高、经验丰富的干部,第一学历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从48.8%提高到72.2%,最高学历本科及以上人员占比从74.8%提高到89.8%。
 
    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改善工作作风是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兰州新区在全省率先实行“全员聘用制、全员绩效工资、全员绩效考核”,建立了目标设置、过程管理、结果运用、薪酬分配“四位一体”绩效考核机制。
 
    “无论之前是公务员还是事业编制,来到新区,工资和待遇、福利都和新区聘用人员一视同仁,考核成效高的干部工资就会拿得多。”兰州新区组织部考核办副主任达选娟说,干部不努力,会“拉”低科室的分数;科室不努力,还会把整个部门的分数“拉”下来。
 
    自绩效考核推行以来,兰州新区同级同岗工作人员月绩效工资最大差距达30%。什么概念,每月少拿1200多元。更重要的是,如果排名靠后,评优和晋升也会受影响。
 
    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干部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薪酬待遇由“死工资”向“活薪酬”转变,一股干事创业的新风在兰州新区扑面而来。
 
    快速崛起的城市、广阔的发展空间,吸引了许多年轻干部从四面八方到来,兰州新区经济合作局统计督查科的杨婧便是其中之一。
 
    但是,在兰州新区工作,杨婧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爱人在甘南,两个儿子和老人在兰州市区,一家人在3个地方。
 
    “以前聚一次可费劲了。”她说。
 
    “人在新区、心系外地”,在兰州新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为了让广大干部安下心来,兰州新区创新引育机制,推出解决干部夫妻两地分居工作的相关政策,但有一个前置条件——绩效考核成绩必须靠前。
 
    今年,好消息传来,因符合政策条件,杨婧的爱人也来到了兰州新区工作。
 
    “计划把孩子们也接来,让一家人在兰州新区团聚。”杨婧说。
 
    紧盯“弱点”,用改革闯新关
 
    通过一系列改革,兰州新区的营商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
 
    “感受最深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变了,工作作风转了,对群众、对企业的服务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细致了。”兰州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行政专员胡亚军说。
 
    产业兴起、项目落地、企业进驻……持续加码的改革,让兰州新区投资项目的落地速度位居全国前列。
 
    然而,改革行至“深水区”——两难问题突出,改革与发展问题相伴,经济与社会矛盾交织。
 
    “自身哪方面薄弱,就努力去改,改出动力、改出创造力。”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说。
 
    产业要壮大、企业要发展,不能是“引进来”就放任不管,一定要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此,兰州新区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努力降低企业的要素成本。
 
    “成本上的每一元钱、每一分钱都是企业所看重的,要让企业更具竞争力,就要想方设法降低企业要素成本。”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这几年,围绕水、电、气、暖、土地、运输等各种生产要素,兰州新区持续下调价格。
 
    “自从天然气价格下调后,我们企业去年便减少了100多万元的支出。”兰州和盛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负责人董建斌说。
 
    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大数据产业园则惊喜于电价下调带来的巨大红利。
 
    “电价从以前每度0.68元下调到了0.28元,这意味着2000个功率为6千瓦的机架一年的电费成本能从6790万元到2796万元,节省58%以上。”兰州新区科文旅集团大数据产业园项目负责人邵广礼说。
 
    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放眼过去改革的丰硕成果,兰州新区精神振奋;面对未来改革的艰巨任务,其实并不轻松。
 
    改革仍在闯关时。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表示,将持续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推动新区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光庆 邱暄美 白德斌 刘 健 尤婷婷)




 
(责任编辑:张云文)
>相关新闻
  • 探寻经典馆藏文物的“前世今生” 甘肃遗珍四馆联播亮相抖音
  •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探寻永不磨灭的红
  • “百年黄河铁桥,中德探寻之旅”文化交流活动拉开帷幕
  • 甘肃举办国际交流员研习班17国人士“探寻”中国发展印记
  • “坐享”27条交通违法的车主在探寻真相过程中收获“惊喜”
  • 循环经济、向西开放、科技创新——探寻“新常态”下甘肃新的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