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讯 红坪村属半干旱山区,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且耕地都为山地,水资源匮乏,干旱少雨等自然因素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
宋玉魁,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干部,红坪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自担任帮扶工作队队长以来,每周和村两委召开例会指导村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帮助村级班子提高工作创新能力,引导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配合开展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工作、精准扶贫大数据录入工作和“1+17”、“1+21”政策宣传,摸清了全村情况和贫困户、贫困人口基本信息,掌握了贫困户基本需求,和驻村人员制定出了具体帮扶措施。多次召开乡、村和市县帮扶单位联席会议,协助村两委班子解决了村级道路建设过程中因影响村民宅基地而发生的矛盾问题;解决在低保评议后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组织工作队开展对全村五保户和意外伤害户慰问;充分利用自己行业特长,为五个社养殖户牛、羊走街串巷为进行免费诊治,共免费诊治647头次。根据帮扶村实际情况,引导贫困户向收益高、劳动强度低的种养业发展,通过努力,红坪村牡丹留底面积250亩,肉羊养殖数量从300多只增加到1000多只。协助成立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2016年经过和帮扶户多次协商,由专业合作社牵头种植燕麦草360亩。红坪村产业发展以一二三社种植牧草、四五社种植牡丹,形成东牧草西牡丹的产业发展思路。
2014年8月的一天,宋玉魁的手机急促地响起来。“宋站长,你赶紧到我家来,我的羊得了怪病,身上长满了水泡,已经死了二十多只。”宋玉魁赶紧放下手头的活,背上兽药箱,翻过两座大山,步行七八里路,来到红坪村一社养羊大户彭巨宏家,进入羊舍,经过诊断,宋玉魁傻眼了,原来彭巨宏的羊患了羊痘。
“羊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如不及时救治,可能传染给人,疫情甚至可能蔓延,如不及时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宋玉魁心有余悸。由于救治及时,彭巨宏其他的五十多只羊得以保全,疫情也得到有效控制。这件事,只是宋玉魁三年驻村生涯的一个缩影。
“我家的羊这几天不好好吃东西,好像生病了,您赶紧给看一下到底怎么回事呢?”2015年7月5日,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宋玉魁和他的同事刚赶了两个多小时的路来到他们帮扶的清水驿乡红坪村,村民陈珊就跑来求救了,宋玉魁和同事来不及喝口水就提起随身携带的药箱赶往陈珊家。
三年来,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以专业取胜,找准精准扶贫发力点。2013年投放该村57只母羊,2015年底已形成两千多只羊的规模;同时,该所每年拿出一万多元,用于肉羊等牲畜疫病防治。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红坪村在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助下,成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实现了养殖业从各自为阵到抱团取暖的转变。
如今,宋玉魁在红坪村委会的宿舍,已成为农技培训小教室、兽药小药房、兽医诊断室。在这个七八平米的宿舍里,宋玉魁和他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同事为红坪村的牛羊免费开出了三四百个“良方”,免费赠送价值上万元兽药、消毒液、饲料添加剂等物资。就连邻村牛羊和农作物的“疑难杂症”,其他帮扶队也经常来“寻医问药”。
红坪村没有学校,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就去县城或其他地方读书,家长一边打工一边陪读,所以留在村里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劳动力严重不足。“村里有4400多亩地,而家长去陪读,留在村里的也只有两百多人,且多数是老人,平均每人要种二十多亩地,这非常困难,所以很多地都荒了。”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市畜牧兽医研究所的帮扶干部们又想出了好办法。“刚来驻村的时候,发现很多村民房前屋后种着牡丹,而且长得非常好。但在当时,种植牡丹对于村民来说,只是起到了观赏作用,而且规模不大。后来,我们做了试验,发现红坪的土壤适合种植牡丹,所以研究所决定拿出一万元,帮助红坪村大规模推广牡丹种植,并且帮助成立了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现在种植规模已达300多亩。”谈起最初的想法,宋玉魁仍很感慨。
村民杨继德算了一笔账:“以前红坪村以种植土豆和玉米为主,需要很多劳动力,而且每亩地的收入只有一千元左右,除去劳动力成本,实际上是没有收益的。种植牡丹不需要很多劳动力,牡丹树苗长到一米高的时候,每棵树苗能卖到500元,一亩地能产牡丹树苗2500棵,而且牡丹籽也可以卖钱。”
同时,为了解决发展养殖业牧草紧缺的问题,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红坪村已经开始种植燕麦苜蓿等作物。
冬天找墙根,夏天找树跟。这是以前红坪村村民农忙之余的真实生活写照。
自从帮扶队驻村后,村民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在红坪村村委会整洁的大院里,小孩子在打篮球,老人在下象棋,妇女们在跳广场舞。村委会大院里的村民,就像一家人,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