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8月9日电(记者陈毓珊、贾伊宁)9日,国内首条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工程试验线——“红轨”,在江西兴国县正式竣工,并实现将稀土永磁磁浮技术与空轨技术结合,建成中低速、中低运量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系统。
“红轨”试验线由江西理工大学牵头,与江西兴国县人民政府联合中铁六院、中铁工业、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完成。正线全长约800米,均为钢构高架线,磁浮列车采用2车编组,载客能力为座席32个、定员88人,最高设计运行速度为80公里每小时。

8月9日,“红轨”列车停靠在江西兴国县永丰站。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当日9时30分,一组红白相间的空轨列车悬浮在蓝色轨道下方,在当地群众的注视下,缓缓驶出兴国县永丰站,沿站前大道东侧绿化带,一路向北至静调库,全线用时约4分钟。

8月9日,“红轨”列车停靠在江西兴国县永丰站。 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李新生表示,试验线依托的新型稀土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由江西理工大学于2014年首次提出并牵头研发,2021年由中国中铁下属企业承接该技术成果的落地转化建设工程,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中铁六院集团总经理陈国栋介绍,“红轨”拥有独立的路权,单趟运量不到地铁运量的一半,但造价仅为地铁的五分之一,不仅适用于城市、景区、机场接驳、商务中心、特色小镇等常规环境,在沿江、环湖、海边、高寒、荒漠等特殊条件下也能大展身手,试验线的竣工将助力绿色交通与低碳出行。

8月9日, “红轨”试验线列车悬浮在蓝色轨道下方行驶(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8月9日, “红轨”试验线列车司机在驾驶列车。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8月9日,乘客在试乘 “红轨”试验线列车。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8月9日, “红轨”试验线列车停靠在江西兴国县永丰站。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