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惦记着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访贫问苦的脚步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对贫困群众始终念兹在兹、惦念在心。
大江南北,嘱托殷殷。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赴重庆考察调研,实地了解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既是对当地脱贫工作的关心鼓舞,也是对全国合力攻坚、攻城拔寨的加油鼓劲。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更是如响鼓重锤、催人奋进,吹响了高质量脱贫攻坚的冲锋号角。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正处于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正值“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之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广大党员干部务必拿出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一鼓作气、顽强作战,切实解决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攻下最后的贫困堡垒,全力以赴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组合拳”。
精准发力,坚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让广大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体现在脱贫工作上,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有满满的获得感。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兜底”等有效举措让群众整体收入越来越高,但部分群众却存在“有获得却无感”的现象。经过调研发现,一些地方脱贫攻坚主要聚焦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有的地方治理比较粗放,群众普遍关心的信息、财务公开执行不到位;少数群众仍抱有“等靠要”思想,“精神贫困”成为了脱贫攻坚路上难过的坎、难爬的坡……面对种种问题和困难,我们该如何践行初心,又该如何让群众既有“获得”也有“感”?笔者认为,唯有综合施策、精准发力,从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基层治理“软肋”、拔掉群众精神“穷根”上下功夫,才能让广大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最终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
集中火力,坚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决心,让脱贫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是我们党对人民群众立下的“军令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在全国范围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都前所未有。六年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累计减贫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8.5个百分点,仅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就减少1386万,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指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困难较多”,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因此,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必须要咬定目标不放松,坚定“尽锐出战、迎难而上”的决心,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同心协力,坚定“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信心,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可是在一些地方,“虚假式”脱贫、“算账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游走式”脱贫等问题却仍然存在,不仅违背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更严重损害了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要知道,在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确保“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不仅是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更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打赢脱贫攻坚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面对今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000万以上”的目标,广大党员干部只要同心协力、一鼓作气,不断攻克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娄山关”“腊子口”,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稳脱贫,就一定能让人民群众的生活越过越有奔头,让“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彻底变成现实。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让各族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奋斗的目标。如今,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不到两年时间,越到紧要关头,我们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旺盛的干劲,奋力书写高质量脱贫攻坚的时代新答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