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由之路,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推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金融和投资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金融合作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倡议的重要支撑力量。要想使“一带一路”区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让金融活动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等因素纳入相应的投融资决策中,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提供匹配的绿色金融供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相关国家的生态环境。考虑到沿线国家经济金融的实际情况,供应链金融可以成为服务“一带一路”的重要金融模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激发了巨大的绿色投融资空间,为新一代绿色产品和绿色技术提供了广阔市场。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认识到,实践绿色金融不但是社会责任,也是金融业自身的重大发展机遇和防范风险的内在要求。
为促进更多企业投资绿色项目,应制定详细的绿色金融激励机制,充分考虑绿色资本价值,提高绿色项目成本收益率,鼓励和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在海外投资、贸易项目上, 应严格履行绿色评审标准, 识别、筛选和支持更多绿色项目, 降低项目实施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引导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注重绿色环保,积极促进绿色发展。同时,应建立一套符合国际规范的绿色金融标准,将对“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引向对生态环境更为友好的绿色产业发展上来,力求得到稳定回报。
从“无数铃声遥过碛”的大漠驼队到日行千里的跨国班列,从“映日帆多宝舶来”的海运胜景到生机勃发的现代港口,互联互通让各国经济在融合中加快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应当看到,“一带一路”是陆海联动发展之路,发挥陆路交通与海路交通的比较优势,推动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实现陆海融合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在实现世界共同繁荣与和平稳定上发挥更大作用。(中国绿发会绿色金融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委员、《绿色金融参阅》主编、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欧阳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