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国魂,族有族魂,民有民魂,培根铸魂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
“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新时代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高远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为社会作出表率。殷切的关怀、巨大的鼓舞,激扬起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时代同发展、与祖国共奋进的豪迈情怀。
古语有言,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时代气象、社会风尚、共有价值,既取决于每个人的价值选择,也离不开国家倡导和社会引导。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有裨益。精神世界里,我们离不开道德的标杆、学理的导引,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榜样的力量。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正本清源上展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以高尚人格感召人,以优秀作品打动人,就会产生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鲜活的榜样”“行动的哲理”。
回望历史长河,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从不缺少“明明德”的燃灯者。以鲁迅、巴金为代表的文学家,以梅兰芳、侯宝林为代表的演艺界人士,以郑德荣、方永刚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让我们不仅见识到高超水准的艺术作品和学术成果,也见证了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的强大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道义精神,“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职业品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文化传统,让人民群众有了思想灵魂的皈依、价值判断的航标。从这意义上说,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文载道、以身布道,支撑起民族的道德星空,对全社会而言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行之以躬,不言而信。习近平总书记勉励众人:“大家理应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需要耐心“沉下去”,自尊自重、自珍自爱,坚守高尚职业道德,在勤业精业中修炼好艺品、文品、学品,也需要主动“站出来”,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努力弥补社会道德洼地,努力化解社会负能量的漩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修身律己,磨砺品行,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能成为精神家园的守望者、社会价值的风向标、道德航船的压舱石。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