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凉山10月29日讯(川网集团报道组刘瑞强摄影报道)10月27日,网络媒体凉山行聚焦布拖县拖觉镇亚河村。曾经深度贫困的亚河村,如今已实现脱贫,村民住进了整洁漂亮的彝家新寨,种养殖产业的发展让这里的脱贫成果不断得到巩固。
整洁漂亮的亚河村彝家新寨
走进亚河村彝家新寨的村民活动中心,记者看到村民们正跳着彝族达体舞。“这是彝族人的广场舞,也是表达喜悦心情的舞蹈。”布拖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和体育旅游局工作人员卢海瑛告诉记者,现在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样的集体舞经常上演。
亚河村村民跳起了达体舞
从大通间到彝家新寨村民住房安全有保障
离村民活动中心不远处,是村民黑日此日的家。亚河村第一书记朱国峻告诉记者,黑日此日一家五口,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这两年,他们一家最大、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居住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朱国峻说,这一家人曾居住在山沟的土坯房里,也就是阿都彝族传统的“大通间”。“人和牲畜生活在同一个房间,人在火塘边吃饭,养的猪就在旁边走动。”朱国峻向记者描述,当时村民家门口的院坝都是泥土,一下雨,猪粪和泥水就混合在一起发出难闻的气味。直到去年2月,这一情况得到了彻底改变。
亚河村村民黑日此日在自家新房前
去年2月,彝家新寨建成后,黑日此日一家顺利住进了新房,一个客厅四间卧室,还有附属的厨房、卫生间和猪圈。记者现场看到,如今的黑日此日家,房顶有热水器,房间有电视机,院落铺成了水泥地,居住和养殖功能分区明晰。朱国峻告诉记者,2016年8月,亚河村启动彝家新寨建设,黑日此日等27户较为偏远的农户成为易地搬迁对象,建房资金主要来自财政补助和村民自筹,目前全村实现了安全住房有保障。
布拖县阿都彝族传统民居模型。
“现在的布拖,很难再找到大通间的土坯房了。”据布拖县文化馆馆长阿力莫勇扎介绍,县文化馆内有一座阿都彝族传统民居——大通间的模型,这座木质的模型直观展示了阿都彝族民居的特点:瓦板房、三锅庄、大通间、牲口圈等。阿力莫勇扎告诉记者,以前通常是一家人住在大通间内,右侧养牲畜,有些人家会用栅栏将人畜隔开,有些人家则直接是人畜混居。随着彝家新寨的建设和移风易俗的推动,这样的大通间越来越少了。
亚河村彝家新寨外景。
合作社发展种养殖业巩固脱贫成果不松懈
“脱贫攻坚,不仅要让村民安居,还要让村民乐业。”朱国峻说,亚河村的村民不仅搬进了彝家新寨,收入也有了明显提高。2016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在3700元左右,2017年增长到4800元。朱国峻以黑日此日一家为例,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村民每月可领到185元的低保,每年的地力补贴、公益林补贴合计超过1100元,种了5亩土豆和玉米,养了3头猪,黑日此日一家今年的人均纯收入不会低于去年的人均水平。
亚河村村民种植的优质土豆
朱国峻还告诉记者,村民们种植的新品种土豆,最高亩产可达到6000斤左右。村里已经跟江油市农投公司、布拖县农投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土豆的销售渠道完全畅通,市场售价可达到7-8毛/斤。村里还成立了种养殖合作社,包括黑日此日在内的61户原贫困户都是成员。合作社正在大力发展肉牛养殖,目前圈舍已经建好,第一批60头牛将在下个月进场,保守估计每头牛将带来2000元的收益。朱国峻说,合作社还在积极筹划蚯蚓养殖和青储饲料种植项目,入股的村民不仅可以就近就业,还将获得土地流转收益和分红。“日子越过越红火,亚河村村民将通过自己的双手巩固好脱贫成果。”朱国峻说。
(责任编辑:张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