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局专家组考察评估秦王川湿地公园
鑫报大西北网记者全程跟踪采访
编者按——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2011年底由国家林业局批准建设,2012年—2013年间完成了详细规划、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三年时间过去了,建设情况怎么样,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是许多人关心的问题。2017年6月26日,国家林业局专家组一行对公园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评估,我报记者全程跟踪了这次重要活动。下面把一个真实的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呈献给大家。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批准以来,在国家、省市业务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关心与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为指导,坚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全面实施了湿地公园的各项保护、恢复和建设工作。
一、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状况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兰州新区,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庄浪河水系的秦王川流域,水体相对封闭。该区域是秦王川盆地自然降水、引大入秦工程灌溉回归水和地下水潜流的溢出区,经过长期的水文过程,逐渐孕育出了陇中黄土高原区罕见的内陆盐沼湿地,在我国西北干旱区生态系统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显著的生态功能和较高的科研价值。
(一)湿地生态系统状况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占地面积315.77公顷,其中湿地面积211.63公顷,占总面积的67.02%。依据《湿地公约》及《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划分标准,园区湿地划分为3类,其中:河流湿地127.65公顷、沼泽湿地54.27公顷、人工湿地29.7公顷。
(二)生物多样性特征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典型草原植被区和北部荒漠草原区的过渡带,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多种水鸟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植被区划中属温带草原植被区,共有4个植被型组、7个植被型和22个群系,以盐生灌丛湿地植被型和禾草型湿地植被型为主。共有植物127种,隶属于35科87属;园区常见动物隶属于5纲23目42科,包括鱼类、两栖类、鸟类、爬行类和兽类共5大动物类型共86种;园区现有鸟类14目25科58种。其中,国家Ⅱ级保护动物6种,甘肃省重点野生保护动物10种。
(三)湿地保育区建设与维护
按照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管理的有关要求,建设过程中采取了河道疏浚清淤、林地恢复和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等措施,加强了湿地保育区的生态系统恢复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工作。一是在园区外围建设栅栏围护工程19094米,建设绿化隔离1779.7米,严禁游人进入保育区。二是在保育区疏浚清淤水系6.5千米、恢复水泡生境1.2公顷,将公园水系连成一体,促进了河流湿地的正向演替。三是通过修建4条生态坝实现了湿地补水,在生态及其脆弱的保育与恢复区大面积原有耕地内形成了水面,使湿地保育与恢复区面积由113公顷,达到了201.17公顷;四是利用公园线形水系特点,结合地形走势,建设了兼顾景观效益和隔离功能的水系隔离1.6千米,提高了动物栖息地的完整性和安全性,为各种鸟类的迁徙、繁衍和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提升了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
二、湿地保护与恢复
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相继开展了湿地公园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水系整治工程和基础保护设施建设等生态工程。
(一)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
(一)湿地生态恢复与保护工程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围绕河流湿地、沼泽湿地全面启动了植被恢复、围栏封育、塑造浅滩地形、退耕还湿、驳岸植被保护与恢复、动物栖息地修复等生态工程。一是在恢复河流湿地原生植被的基础上,补植香蒲、芦苇、水蓼等水生植物13.45公顷;合理布设围栏隔离8244米、地形隔离344米、绿篱隔离87米及水系隔离443米。二是实施退耕还湿76公顷,结合园区植被资源与景观特色,补栽柽柳2.07公顷、撒播碱蓬5.73公顷、盐爪爪0.17公顷、枸杞0.069公顷、禾本科植物组合18.19公顷,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三是采取自然恢复与人工辅助结合的自然驳岸建设模式,通过建造生态坝和塑造缓坡、连通水系库塘、改造鱼塘等措施,全面恢复了湿地水面环境。四是通过实施喷滴灌工程,使近80公顷废弃耕地变成了人工湿地。五是搬迁混凝土生产厂1座,洗砂场4处,从根本上消除了洗砂废水对湿地水体的污染,避免了混凝土生产和运输噪音对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影响。
(二)水系整治工程与水系管理
一是在保育区、恢复区及合理利用区水系疏浚水系6.5千米,水域面积由11公顷增加至68.15公顷,增加了6.2倍,湿地的水质净化功能得到根本性改善。二是依据公园水系走向及地势地形修建排洪渠200米,增强了湿地的排洪防涝功能。三是通过“引大入秦”工程陆续向园区生态补水330万方,保障了湿地公园生态用水需求,形成了稳定的给水系统。四是实施了污水全管网收集和污水处理工程,2015在湿地公园内建设了两座污水处理站,2016年协调中川机场完成了污水处理站的改造,建成了兰州新区第一污水处理厂,多管齐下的治污工程使湿地生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三)基础保护设施建设工程
为了加强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能力,公园内合理布设了工程围栏、管护站及防火设施。一是在与城市干道相接位置,采用栅栏与种植隔离结合方式,实施围栏工程1.91米。二是在湿地公园西北与东北侧的管理服务区建立管护站2座。三是按照“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公园北部管理服务区布设防火监测点2个,保育区设立防火监测点4个。
(四)湿地公园生态恢复效益
通过5年来特别是近3年来的恢复和保护建设,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恢复。一是湿地面积由2014年的113公顷增加至目前的211.63公顷,湿地率由35.79%提高到67.02%;湿地水环境质量得到较大改善。二是湿地植被的多样性、抗逆性明显增强,湿地生态系统或群落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三是随着水系疏浚、浅滩地形塑造等生态工程的实施,湿地斑块的连通性不断增加,湿地植被景观整体性不断提高。四是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逐步恢复,2016年总价值达到约59200万元,凸显了湿地公园巨大的生态效应。
三、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体系
(一)湿地生态监测
一是建设了100平方米的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办公室和实验室,采购急需的湿地监测设备。二是配备了专职监测人员,配合专业科研监测机构,对公园内湿地生态状况开展了定期、有效监测。三是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省湿地资源保护与产业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开展了湿地资源环境、植被生态系统和动物多样性监测,建立了完整的监测档案,为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科普宣教体系建设
按照“统筹兼顾系统设计”、“科学为本形式多样”、“分区管理全面覆盖”、“标准清楚实践导向”的科学原则,努力打造具有盐沼湿地特色与秦王川地方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科普宣教产品。一是在1#游客中心二楼建设了6155平米的室内科普宣教馆,目前正在进行展览陈列工程施工。二是建设了占地54.9公顷的室外科普宣教区。三是建立了宣教员队伍、湿地研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四是组织举行了“党政机关义务植树”、“保护湿地你我同行”征文大赛、“走近湿地”摄影大赛、“湿地景观挂历进社区”和“世界湿地日”宣传、“小学生自然课堂进湿地”等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形式丰富的宣传和公众参与活动,提高了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提升了湿地公园的知名度。
(三)湿地保护管理科研情况
新区农林水务局委托甘肃省湿地工程中心开展了“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参与式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等4项专题研究,形成科学研究报告1份;在《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
五、湿地合理利用及与社区关系协调情况
居民认知调查表明,湿地公园建设优化了新区居住环境、改善了空气质量、加强了湿地植被保护与修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有了很大提升;公园建设丰富了新区旅游资源并推动了旅游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满意度较高。
湿地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根据兰州新区由原来的农业区转为城区、原住民由农业人口身份转换为城市居民的实际,新区管委会出台多项政策有效解决了迁出村民的生活来源及长期发展问题,对迁出湿地范围的约200个农户近1000人进行了合理安置,提供了生活保障,迁出群众的幸福感明显提高。
六、服务设施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一)配套服务设施
一是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在地块1建了960平方米的管理办公楼,1.16万平米的游客服务中心,设立公园医疗救助站2处,购置旅游观光电瓶车3辆,建设移动厕所10个。二是规划了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和1万平方米的停车场各1处,设置了541个小车停车位、17个客车停车位;建设了连通各功能区的一级园路7161米、车行桥3座,供游人观赏湿地景观的二级园路5744米、三级园路757米、木栈道7433米、观景平台2处。三是导览标识系统建设,已设计在公园出入口、停车场入口、厕所、服务中心等部位设置公园LOGO和各类标识、标志228个。四是建设了完善的供水供电系统,目前正在进行监控、通讯设施建设。
七、整体建设水平及示范作用情况
(一)湿地公园整体建设总体要求
在塑造园区建筑风貌和建设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过程中,始终以湿地环境为基础,以旅游生态容量为限值,在自然协调、安全、无污染的原则下,尽量尊重和利用现有自然环境和资源;始终以体现地方特色,保持当地建筑风格为前提,做到不破坏周围环境和空间轮廓,游客中心、科普宣教馆等公共建筑的设计风格充分体现了秦王川当地的民居特色。
(二)湿地公园景观建设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引领,以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遵旨,依托秦王川特有的内陆盐沼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并构建了自然景观区。植被群落景观的完美营造,充分利用了内陆盐沼湿地植物特有的多元化色彩、姿态的合理搭配,按照植物景观的时序性,塑造出了秦王川独有的具有诗化意境的植被景观。依据各个景区的资源特色与景色营造,突出湿地公园特色,并设计和表现符合各功能区的主题,形成了植物与地形、植物与水体的完美组合,达到了各景观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有机组合,营造了丰富多样又和谐统一的整体环境。整体上,既突出了湿地公园的植被景观特色,又达到了兰州地域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的宣传。
(三)区域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示范作用
(三)区域资源保护与城市建设融合示范作用
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在改善兰州新区宜居宜游环境、增强人才和资源吸引力、展示湿地生态文化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为兰州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秦王川湿地公园不仅起到了改善局地气候、防治风沙与干旱、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等生态服务功能,也优化了兰州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二是湿地公园的建设在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丰富了兰州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为新区以及兰州市的旅游业发展及特色旅游产品打造提供了基础。三是湿地公园的建设改善了兰州新区的人居环境,在提升兰州新区城市知名度的同时,可更多地吸引餐饮、住宿酒店等投资者步入新区创业,推动兰州新区的旅游、交通、餐饮、房地产等产业发展。总之,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不仅保护了内陆盐沼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构筑了兰州新区湿地生态屏障,同时也为其它区域的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提供了示范作用。
目前,湿地公园建设已近尾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林业局和省市林业部门以及新区管委会的高度重视下,在新区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公园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的明天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