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道路命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
大西北网讯 今年,兰州新区将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探索建立适应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机制、开展新区道路命名工作,实现道路命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昨日,记者从兰州新区社会保障局获悉,今年该局将进一步健全新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就业服务三个基本体系,重点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工作,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助推兰州新区社会保障事业更好发展。
被征地农民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
2013年是兰州新区各县事业小步快跑的一年,一年来,新区招商引资企业落地喜讯频传,而生活在这片天地的转型居民们,与之相得益彰。2013年新区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登记10227人,实现新区城镇新增就业746人,累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110.04万元,发放优待补助资金181.96万元,分配安置性住房2235套。今年,兰州新区社会保障局将进一步推进新区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步伐。
在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参保工作方面,重点在今年参保登记1万余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知晓率,全面动员未参保的失地农民参保、登记、缴费。积极争取落实省级财政补贴资金和新区财政配套资金,力争在省、市、新区财政资金全部配套到位的情况下,参保农民统一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体系,实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并轨。同时,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参保面。重点加大对入驻新区新办企业的社会保险扩面力度,努力将符合条件的各类群体纳入到相应的社会保险制度中。
探索建立适应失地农民医疗保障机制
扎实推进医疗保险城乡统筹、门诊统筹和市级统筹等三项统筹工作。加大新农合政策宣传力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筹资和补偿机制,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和基金支出,提高基金运行效益。进一步完善住院统筹、门诊统筹报销制度,建立特殊慢性病审核审批制度,扩大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同时,在现有的农村居民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政策框架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应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机制,扩大农民群众受益面,降低农民群众医疗支出,切实解决新区范围内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确保明年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6%以上。
建立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
今年,兰州新区还将建立新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申请理顺新区就业专项资金拨付渠道,落实就业专项资金和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重点针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失地农民等就业困难特殊群体开展就业援助和扶持工作;建立就业失业登记制度,掌握新区范围内就业失业情况;开展新区范围内劳动力状况和入驻新区企业用工状况调查,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和农民就业意向,创新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和校企联合培训等多元化方式,整合热门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和班次,动员组织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争取出台《兰州新区就业促进意见》,完成新区城镇新增就业1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建立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
进一步完善新区社会救助体系。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各项政策,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以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为依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加快设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立困难家庭认定机制和复查审核长效机制,对困难群众家庭进行全面核查,建立困难家庭档案,采取不定期、不定点抽查,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确保各项低保、救助资金落到实处;继续推进新区范围内困难群众“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困难群众家庭医疗水平;加快建立新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体系,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出台《新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建设自然灾害应急避险场所;制定自然灾害救助规程,规范灾害救助申报审批程序,将救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拨付及时、专款专用,切实提高新区救灾应急能力;严格落实优待抚恤各项政策,确保新区范围内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开展新区道路命名工作
加强新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新区社区建设步伐,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对社区建设的指导,逐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大力发展社区社会化服务,拓展社区服务领域,提升社区服务水平,重点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相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加强村民自治工作,依法组织做好明年新一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进一步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督导新区所有建制村全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村务公开逐步规范化。开展新区道路命名工作,实现道路命名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推进新区街、路、居民区、院、楼、单元和门户等标准地名标志的设置工作。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