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不再说“坏人变老”

时间:2015-09-27 21:59来源:大西北网-钱江晚报 作者:戎国强 点击: 载入中...

  凭一件事情断定好人坏人,并扩大为对一个群体的评价,这无论如何是轻率的。

  淮南“扶不扶”事件发生至今将近20天了,其间事态几经反转:开始时近85%的受访者倾向袁宸,认为她遭遇“扶人被讹”;后来的报道表明,她当时并不很肯定自己没撞到或碰到桂庆英。桂庆英家人认定袁宸撞人,至少有一部分依据来自袁宸本人;这也和四川达州的“老人被扶反讹人”有明显区别。但是为什么在事实不清的前提下有那么多人选边站?这和一个时期以来“坏人变老了”这一说法的流行有没有关系?

  在“坏人变老了”之前,还有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听起来像是给老人“平反”,但是,“坏人变老”仍然把“坏”跟“老”捆绑在一起,并没有起到“正名”的作用。捆绑的结果,是很多人意识的固化,思维的公式化,遇到以老人为一方的纠纷,在事实都不清楚的时候,就习惯性地把老人划拉到“坏”的一边。公式化的思维方式的“好处”是轻而易举地掌握了某个“规律”,好像掌握了万能钥匙,一把钥匙开万把锁,面对个案,不需要分析具体而复杂的对象。

  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老人变坏”、“坏人变老”这类说法,可能迎合了一些对某个群体怀有偏见或成见的人。现实地看,所谓“老人”,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群体,不断有人退出这个群体,又不断有人加入这个群体——几乎所有人都要加入这个群体。如果说老人可能变坏,有人则还没老就变“坏”了。为什么要在“坏”字上加引号?说实话,凭一件事情就定性某些人为“坏人”或“好人”同样不恰当。一个人在某时某地做了坏事,可能在另一场合做了一件好事——又好又坏,有时坏有时好,这是人性的复杂和多面。即便是确有讹人行为的老人,他就不曾或不会做好事?凭一件事情断定好人坏人,并扩大为对一个群体的评价,这无论如何是轻率的。

  根据已经公开的信息,在淮南“扶不扶”事件中,倒是年轻的袁宸身上更多地表现出人性的复杂。开始她不能确定自己到底撞人没有,至少她的表现是敢于承担责任的;到后来她相信自己没有撞人,并为自己辩护,这其中有多少是出于有人作证的确信,有多少是害怕承担高额医药费?这些可能只有她自己最明白。这其中即使有自私、推诿的成分,也同样不能简单地给她贴上某种标签。所谓“标签”就是最终定性、定论,就是否定变化,否定多种可能性。如果这种否定是一种强大的舆论,对一些人会有强烈的暗示作用,甚至导向作用,压倒当事者人性中向善的因素,而负面因素会得到放大,最终导致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

  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太多了:当人们,特别是占有话语优势者,用一个固化的眼光看待、评价一个人,这个人最终就会真的变成这种人,而最终的结果在人们看来是证实了先前的评价。人们一般不会认为事情正好相反,这个结果恰恰是某种事先的评价以及一系列相关态度和行为所导致,甚至是所希望的。要说明这一点,比否定这一点困难得多。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我国海上高温高压和深水领域油气勘探开发能力正迈向世界先进
  • 央广时评:让长江更深、更畅、更智能
  • 向新旧动能转换要效益(治理者说)
  • 沙漠里面能种水稻?光伏治沙让荒漠变良田
  • 党员干部注意!重大事项请示报告,这些错不能犯
  • 东湖评论:自我革命不能做“三客”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