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核协议签署后美国的中东外交看似风光无限,实则风险重重 美国为难时刻借重阿拉伯盟友
从上周日开始,美国国务卿克里访问埃及并在卡塔尔会晤海合会部分成员国,两场访问有不同使命。
就访问埃及而言,美国是要重启美埃之间的“战略对话”,这一对话因2013年埃及总统穆尔西被军方废黜而中断。据报道,美国将在对话中提及两个话题:一,支持埃及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二,对埃及人权问题表示关切。
访问海合会重点是安抚海湾国家因伊核协议签署后产生的不安情绪。在这一问题上,美国官员已经透露出两条应对思路:第一,协议不会束缚美国手脚。如伊朗变卦,美国将做出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各种抉择,防长卡特上周三在国会证实了这一点。第二,沙特伊朗之间应开启旨在达成“谅解”的对话——克里在伊核协议签订后不久就发表了这一见解。
这样的议题设置显得通情达理。然而,鉴于美国在埃及政局动荡和叙利亚冲突中一系列言行不一的表现,阿拉伯盟友对美国的信任度这些年来持续下降。对克里的话,埃及与海合会国家只会择需听取。比如,埃及会接受反恐援助,但不会接受克里要求其改善人权的要求。对埃及而言,那些打着“人权”旗号反对政府的人其实是分裂埃及社会的恐怖分子。而海合会国家则对军事打击伊朗的话很听得进,但至少在现阶段绝不可能与伊朗谈判。在7月14日伊核协议签署的当天,沙特发布消息称,亲也门政府部队从胡塞武装手中夺回了亚丁机场,几天后又宣布,由沙特训练的也门部队已经把胡塞武装赶出亚丁。于此同时,沙特高层还邀请被它定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领导人到访。两个举动被阿拉伯媒体解读为对伊核协议的直接回应,为的是削弱伊朗对“胡塞”和“哈马斯”的影响力。
尽管如此,美国在其防长刚对沙特和约旦“安抚”之后,又派国务卿在埃及、卡塔尔接着“安抚”,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补篱笆外交,而是想借此凸显美国对阿拉伯盟国的重视。
以中东目前形势为背景,就能较为清楚地了解美国的用心。伊核协议签署后,美国的中东外交看似风光无限,实际上风险重重。首先,协议是否能过国会这一关并不能确定,而CNN近日民调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反对这一协议。其次,在打击“伊斯兰国”问题上美国虽然与土耳其达成协议,但土耳其却把打击“伊斯兰国”与打击库尔德工人党武装挂钩,而且打击后者力度远远超出前者,使得美国有理由怀疑土耳其是否真想打“伊斯兰国”。其三,伊核协议导致美国在中东的头号盟友以色列对其极度不满,以致美国前驻沙特大使小弗里曼愤愤不平地指责以色列,“以极度轻蔑的方式显示了它对美国的忘恩负义”。在与两个重量级盟友关系不妙的情况下,阿拉伯盟友不能不成为美国的借重对象。
而美国之所以重视阿拉伯盟友,究其实质还是地缘战略使然。美国希望抽身中东,却又不愿意放弃中东战略利益,而是希望盟友帮它维系打点。但是,当美国因穆尔西被废黜而指责埃及、搁置对埃军援时,埃及领导人塞西随后赶赴俄罗斯与普京会面;沙特同时放风,愿意出资帮助埃及购买俄罗斯武器。当伊核协议进入尾声时,沙特副王储兼国防大臣同样去见了普京,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不过,奥巴马已经表示,美国还要领导世界一百年,他怎么会让老对手普京插手中东事务、侵蚀美国的领导基础呢?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智库理事会理事唐见端)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