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被人民所铭记于心的历史英雄人物,他们的英雄事迹传颂至今,令当下中国人感到自豪。今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即让学生自选岳飞、林则徐、邓世昌等任何一位中华英雄,展开想象,叙述和他(她)在一起的故事,写出英雄人物的风貌和个人的情感。该题意在通过描述与英雄共同的生活体验,引起青年学子的共鸣,重申对历史英雄的礼敬,其出发点尤为值得肯定。然而网络上却出现了一阵吐槽之声,一些网民调侃该题,“瞬间正能量饱满”,“拉低全国人民的智商”;好事者还挖出流行文化的桥段进行讽刺。调侃考题舆论的背后,反映出近年来社会公共舆论界一股贬损英雄的舆论倾向。
首当其冲的是对近现代历史上革命英雄的否定。一些所谓“还原历史真实”的文章或作品肆意调侃、抹黑、诋毁与质疑英雄人物,如“狼牙山五壮士是逃兵”“邱少云是半生不熟的烤肉”“黄继光是杜撰的”“董存瑞炸药包上涂了胶水”“刘胡兰精神有问题”等。诸如此类的言论中,革命人物形象被戏说颠覆,中国历史上的英雄形象变得模糊不清、是非不明,也就遑论光辉了。这种否定英雄的行径背后,是历史虚无主义在作祟,表现在:
第一,打着虚伪的客观主义和所谓“理性分析”旗号,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历史细节的过度化解读。历史虚无主义者不会完全无视史料,而是有选择地甄别历史,选择利于其消解言论的若干片段。在认知历史英雄的问题上,他们看不到英雄背后的历史环境和人民力量,抓住英雄叙事中若干“疑点”,例如对狼牙山五壮士、雷锋、黄继光等正史叙述之外的人生经历,作穷追深挖式推测解读。
众所周知,任何国家与民族都存在与之历史共存的英雄叙述,任何英雄人物也绝非无可指摘的完人,通过有选择地编排史料,会有一些所谓“新发现”,但是这些英雄事迹之外的“新发现”其价值几何?就值得好好估量把握!其实,英雄叙事是所有国家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亦不例外。以美国为例,美国历史上亦塑造出华盛顿、杰斐逊、杰克逊、林肯等历史英雄的光辉形象。在其国家历史叙事中,这些形象无一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如果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进行分析,华盛顿便是有独裁倾向的政治家和蓄奴主义者,杰斐逊缺乏主见,杰克逊屠杀印第安人,林肯个人生活劣迹斑斑……常识告诉我们,他们为美国的独立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蕴含了美国人民的历史情感,已成为了美国精神的代表。如果有人在公共场合公然抹黑华盛顿,叫嚣拆掉林肯纪念堂,显然在美国,也是要被大众声讨的。然而少数人对西方的英雄宣传视而不见,往往轻易拜倒在西方塑造的英雄史诗面前,却对中国英雄叙事不吝非议之词。难道西方英雄应该膜拜,中国英雄就不应该礼敬?
列宁曾经指出:“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甚至连儿戏都不如。 ”片面地以所谓“还原历史”为目的的过度化解读,即是否定中国历史上英雄人物历史地位的神圣性。
第二,将人民英雄转化为个人英雄,通过个人主义的“科学分析”否定和消解英雄历史叙事。英雄人物植根于历史环境和人民群众之中,黑格尔说:“一连串这些伟大的行为所构成的伟大行为和活动,固然在世界上创造了伟大的东西,并且给行为人个人带来了权力、名誉和声誉等后果,但是归属于个人的不是那种伟大的东西本身,而只是落在他身上的这种特殊而外在的东西”。英雄行为来自于对于历史潮流的觉悟和响应推动,而非全知全能的“超人行为”。如果将英雄人物剥离其生存的土壤和历史环境,英雄与凡人没有什么不同,这样也就会达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假借所谓“科学方法”否定历史英雄的目的。我们主张,既要看到董存瑞牺牲自己为革命队伍前进的非凡壮举,也要看到解放战争历程中,数以千百万计自愿支前的民工和踏着敌人炮火奋勇向前的无数革命将士的历史付出,董存瑞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先烈的代表,受到后世大众的礼敬,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显然是极端荒谬的。
第三,将历史英雄庸俗化,用人性化来判断英雄存在的合理性。英雄意味着对集体主义事业的尊崇,他们采取以奉献与牺牲的形式成就最广大人民的福祉,究其根源来自于对革命事业、历史任务的一种责任感与高度的认同感,这就必然要求人民英雄必须有对国家、集体、社会、个人的基本认知,在战争年代阶级关系上要认清敌我,他们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真实鲜活存在着,而非被抽象的所谓人性左右。单纯强调一种什么人性化,而不去寻找人民英雄与历史、人民的联系,最终只能将英雄形象进行肤浅的理解,甚至庸俗的解读。此种庸俗的方法只关注英雄的冒险精神与超凡事迹,却忘记了英雄涌现的历史条件。这样的思想从“英雄也是平凡人”开始,直至彻底扭转结论为平凡人就是英雄,英雄只是被误解或阴差阳错、身不由己的平凡人。于是,英雄不被尊敬,人们也无法超越自己个人的利益认识英雄,甚至认为英雄是一种符号形象,而非具体的个人。
不能否认当代影视作品的艺术性和进步性,但是一些反映历史英雄形象的影视作品确有值得商讨之处。例如电影《赵氏孤儿》将程婴救孤的英雄行为篡编成搞错了儿子的身不由己,新版《智取威虎山》将杨子荣解释为备受组织误解的边缘人等……这反映出在西方社会思潮渗透下流行的个人至上思想,在每一个体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情况下,利用主体间的分裂与隔阂,破坏业已形成的历史认识共识结构,把历史事实引入到猜忌和谜团之中。不去考虑在历史关头呈现的现实性难题,只在当前逻辑上寻求合理性,历史事实就这样被这种机械辩证法所组成的“理性结构”所抹杀。
以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历史英雄人物,有两方面基本的错误。第一,将英雄人物剥离历史环境,将使历史空洞化。英雄人物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英雄人物,历史会变成缺少借鉴意义的乏味重复。离开了林则徐、邓世昌、董存瑞、邱少云等英雄的中国近现代史将失去其完整意义。英雄的历史地位来自于他们对社会进步、人民事业的贡献,更来自于人民主动的认同,这种活生生的历史事实是社会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人民英雄的形象并非是被灌输进去的,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成为历史的组成部分。贬损历史英雄,就是否定历史存在。第二,否定英雄叙事的客观性,会割断历史情感的传承。对英雄人物的记载和褒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人民群众在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感情,蕴含了人民对英雄的基本期望和对国家、社会共同体的强烈认同,单纯以断章碎句作碎片化解读,是无视历史整体的个人主义扭曲的历史观。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形象早已经深入人心,鼓舞了人民建设祖国的信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他们的记载反映出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是建国初期中国人民维护国家安定和建设热情的客观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历史英雄人物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尊重、去礼敬。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