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是人性、制度、管理等“多重失灵”,治理过程既需道德教化,促进官员自律,更要制度纠偏、管理增效,强化他律。
“吃空饷”顽疾再引关注。据报道,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副县长任教训,在渭南市富平县任副县长时,利用职务之便,让正在上学的儿子“吃空饷”,一年多时间“白吃”4.5万多元。被人举报后,任教训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最终仅给予党内警告处分。
“吃空饷”现象从未绝迹,“防空”工作也从未放松,可总体并不尽如人意,“吃空饷”就像割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哪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用人“逢进必考”已实施多年,一样有人成功钻空子,且如过江之鲫。从报道数据来看,目前全国30个省(市、区)共清理清退“吃空饷”16.2万人。
不是没有制度,奈何有人太任性,加上违规成本低,导致制度“空转”。以任教训为例,安排儿子“吃空饷”被举报后,其被平调到邻县当副县长,这处理与“罚酒三杯”何异?按刑法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构成贪污罪,冒领工资就是常见的贪污手段之一。若以贪污罪论处,吃4万多元的“空饷”,足够判几年有期徒刑了,决非“警告”那么简单。这种现象决非孤本,纵观过往实践,对“吃空饷”以及“帮凶”的惩处,多半是鞭子“高高举起,轻轻放下”,难以服众。事后约束,必须提高“吃空饷”的各种成本:经济、行政、刑事……让“吃空饷”行为变得无利可图。
人事制度是行政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依法行政必须依法管人,其中就包括严格的定岗、定编、定员。“吃空饷”现象的存在,从侧面折射我国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存在漏洞。一个人想成功进入机关事业单位,顺利拿到财政工资,必须经过编制管理、组织人事、用人单位、财政等部门把关,一个环节失守,都可能给“吃空饷”者留下可乘之机。譬如编制管理,在许多国家,行政部门人员数量有严格规定,多一个人也不行。反观我们,编制比较随便,伸缩空间就比较大,甚至还存在不同编制人员,成分比较复杂。此外,人事透明度也是关键。假如,一个单位定员多少、实际有多少人,全部名单公开,方便公众监督,瞒天过海“吃空饷”的难度将大大提高。
“吃空饷”是人性、制度、管理等“多重失灵”,治理过程既需道德教化,促进官员自律,更要制度纠偏、管理增效,强化他律。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5-06/03/c_11154933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