殡葬改革 关键在落实和转变观念

时间:2015-03-27 11:24来源:新华网 作者: 椿桦 点击: 载入中...

     首先是相关部门观念的改变,殡葬的定位,必须是公用事业,必须像水、电一样,让人人都消费得起。政府除了推进“经济适用墓”的建设,还应当对商业公墓限价,负责任地搞价格听证;其次是公众的丧葬观念要改。

      清明节快到了,“殡葬”又成热门话题。日前,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了《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报告说,北京市区居民的殡葬消费平均达到8万元,其中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公墓消费过高,大部分居民直呼难以承受。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国人传统观念中如此重要,在土地资源稀缺、追名逐利风气大盛的当下,自然难免催生殡葬价格的高企。殡葬为什么贵?答案人人耳熟能详:地皮紧张。政府官员都是这么解释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则会在此答案上增加一条解释:行政垄断。

    地皮紧张,确是事实,尤其是北上广深这类一线城市,土地稀缺还直接推动了活人住房的昂贵。但以我所见,土地稀缺作为殡葬昂贵的理由,说服力并不强。另外,殡和葬是两码事,“殡”是对死者表达尊重的一种礼仪,其中包括遗体接运,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保存等,这些与“资源紧张”并无关联。在舆论呼吁下,近年来许多地方政府在基本殡葬服务费方面让了利。但是,价格依然很高,比如上述报告提到,北京地区居民的平均殡仪消费为15193元。而居民消费的大头在于“葬”。在北京市区居民中,公墓消费占整个殡葬消费的87.5%,我想这一比例在其他城市应当也大同小异。既然政府可以在“殡”方面让利,为何在“葬”方面却缺乏作为?

    其实,只要在观念上略作改变,“死不起”并不是个问题。首先是相关部门观念的改变。殡葬改革喊了多年,之所以难见成效,关键在于相关部门是否能真正将之落到实处。殡葬的定位,必须是公用事业,必须像水、电一样,让人人都消费得起。政府除了推进“经济适用墓”的建设,还应当对商业公墓限价,负责任地搞价格听证。同时还要严格依照《殡葬管理条例》,禁止墓地建设超面积、超标准。盘点全国上百万元的墓地,就会发现其特点都是大面积、超豪华。如厦门安乐永久墓园有块墓地,面积达200平方米,售价高达870万元,大概是全国最贵的墓地吧。如果按法律标准来建,这块地至少可以安葬200个逝者,相关部门不是说土地紧张吗?为什么不管管豪华奢侈墓地的扩张?

    其次是公众的丧葬观念要改。墓地之所以越卖越贵,“孝子贤孙”们的推动功不可没。便宜的墓地其实比比皆是,比如广州多家墓园开发的壁葬、树葬、草坪葬、花坛葬等“经济适用墓”,价格也才1万元左右,最便宜的仅需数百元。至于“生态葬”,各地不仅不要钱,而且还发补贴。但现实中,“经济适用墓”不招人待见。许多人觉得,让先人“住”得太廉价,自己没面子,会被人说成“不孝”。什么时候,“薄养厚葬”转变为“厚养薄葬”的观念,“死不起”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匡贤明:多用改革办法释放消费潜力
  • 跳出惯性思维 用改革深挖消费潜力
  •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 全力打赢这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
  • 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得更稳更远
  • 海外网评:全国科技活动周启动,关键要读懂创新二字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