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3月17日发表的署名文章《旅游要发展,厕所要革命》,被认为是向“脏、乱、差、少、偏”的中国厕所发起总攻的“讨伐檄文”。按照国家旅游局的计划,从今年起,我国将实施一场为期3年的“旅游厕所革命”,到2017年最终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全部达到标准,并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
厕所的历史源远流长。民间有称“窖”,也有“茅房”、“茅厕”,潮汕地区云“东司”或“东厮”,不一而足,如今的雅称是洗手间、盥洗室。至于上厕所,套用文雅之语,叫做更衣、出恭、如厕,还有民间戏称唱歌,国外戏称摘花、打猎等等。《左传》云:“晋侯将食,张,如厕,陷而卒。”说的是公元前581年晋景公姬孺因上茅厕而掉入粪坑溺亡,说明2500多年前的中国厕所还很不像样,因为这起事故,茅厕开始引起皇室注意,皇室茅厕显然进行了改良,之后再无君主跌入茅厕而亡的故事了。而现代厕所诞生,则归功于英国人哈林顿,1596年他发明了抽水马桶,极大改变了人类的如厕习惯,被誉为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厕所革命,成为现代文明的一项重要标志。
都说“厕所是人类文明的尺度”,近期国人因在外旅行上厕所而引发的新闻提醒我们,不仅需要解决厕所硬件设施问题,也要一改诸多国人之如厕陋习。厕所文明说小则小,说大却也容不得忽视。人人都要如厕,这是刚需,但老实说,在我们的语境里,厕所经常是与一些贬义词挂在一起的,这却真的是一种误解、误会。文明就是文明,厕所文明跟不上,那么这个文明就是有缺憾的,在旅游界,厕所就常常是旅游文明的“最后角落”。“最后角落”不搞好,前面的风光顷刻便有些“腌臜”的意思了。这岂不是得不偿失?
李金早局长对于如何推动“厕所革命”并不陌生,非但不陌生,他自己就是当年桂林厕所革命的“操盘手”。1998年10月,桂林地、市合并,成立新桂林,李金早出任首任市长。那时的桂林,山水美如画,可桂林景区只有61座公厕,基本合格的只有23座。数量少、位置偏,游人如厕,其结果就是“臭”名远扬。李金早为此专门召开厕所建设管理工作会议,并作了题为《我们要来一场“厕所革命”》的讲话,后来又进行了《将“厕所革命”进行到底》的再动员。桂林市采取“市府指导,城区主导,部门配合,市场运作”的方式,财政几乎“一毛不拔”,却通过“商厕结合、以商养厕”等市场手段,到2001年10月1日共建成了800多个免费公厕。桂林市城区和旅游景点由此平均每平方公里拥有5.7个公厕,高出国家规定标准数90%。“厕所革命”让桂林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业突飞猛进,实现了多赢。
从桂林“厕所革命”可以管窥未来3年全国“厕所革命”的进程。一个地方的改革试验,只要成功了,被证明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完全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现代管理模式,以升级的姿态复制到全国。厕所与嗅觉、视觉语言直接挂钩,厕所文明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世人的观感、体验感,这并不是小事。厕所文明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硬件的改进,还需要人们自身文明习惯的改进,“厕所革命”由此与每一个游客乃至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让“厕所革命”来得更猛烈些吧!重视厕所文明,推动文明的底线不断上升,这不是小事。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