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情面前莫过度渲染“领导重视”

时间:2015-01-04 09:53来源:华商报 作者: 马九器 点击: 载入中...

    在灾情通报、信息公开这件公共事务上,公众迫切希望得到的信息是那些伤亡的生命、是现场瞬息万变的险情、是事故的原因、是哪些人因此承担责任等等。

1月2日,哈尔滨市发生大火,多名消防战士在救灾中不幸牺牲。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哈尔滨”1月3日凌晨发布消息,公布“哈尔滨市道外区太古街727号库房火灾基本情况”。该通报中火灾约600字,其中近半都是“领导高度重视”,一时之间舆论哗然。(1月3日《东方早报》)  

从时间上来看,这则消息的发布距离楼体坍塌掩埋数名消防战士的惨剧6个多小时;从通报内容看,民众最为关注的伤亡情况一笔带过;从舆论反馈看,这则本来是体现信息公开透明的消息,反而成为舆论吐槽和质疑的导火索。如果用这几年流行的危机公关、舆情应对标准来衡量这次信息的发布,其结果就是:正面效果微乎其微,反面效果如火燎原,“高度重视”正成为一个饱含情绪与反讽的词语,在新媒体上迅速传播。  

显然,在灾情通报、信息公开这件公共事务上,公众迫切希望得到的信息是那些伤亡的生命、是现场瞬息万变的险情、是事故的原因、是哪些人因此承担责任等等,这是常态社会的一种正常需求与心理预期,也是信息时代真相与谣言博弈的常规模式。然而,哈尔滨官方的这则通报,显然在主次轻重上背离了民众的需求与信息披露的规律,更具体地说,是“领导重视”抢了灾情通报的戏份,导致民情汹涌,引发了公共事件在舆论上的“次生灾害”。  

今天,如果想要了解舆论,其实门槛很低、途径很多,去微博去朋友圈去知名论坛转一转,很容易就知道民众最关心的是那几位牺牲的战士、是那些横遭火灾的受害者。虽然他们与围观者素不相识,可是悲天悯人、生命至上的理念毕竟深入人心,每临大灾大难之时,对人生死存亡的聚焦、对苦难痛彻心扉的关注瞬间油然而生,作为维护社会秩序、拯救国人生命的公共机构,其“重视”理所当然,救援天经地义。因此,公共信息的公开与传播中,戏份最重的理应是有关灾情的种种“硬通货”,而不应喧宾夺主,否则不仅会让“重视”的主角们被放置到舆论的“烤架”上,还会让整个政府的救援工作受到质疑,公信大打折扣。  

类似的案例这些年并不罕见,有的地方遇到灾难就只会生搬硬套“灾情形象设计”,虚多实少,避重就轻,在人人都是麦克风和民智水涨船高的时代,这样的思维显然不合时宜,常常会弄巧成拙,反而让那些正常的公共救援、责任担当失去了舆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得不偿失。  

哈尔滨大火之后,整个舆论形成了多个焦点,其中一个是呼吁“消防职业化”,竭力降低救援中的伤亡;还有一个就是反思灾情发生后的权威信息发布模式,必须把生命、损失、一线救援、原因这些信息作为“主角”第一时间推上发布平台,千万莫因过度渲染“领导重视”而抢了戏,最终引发舆论上的“次生灾害”。其实,面对灾情,政府开诚布公,该担责担责、该道歉道歉、该反思反思,这比层层重视更能彰显责任政府的态度。 


(责任编辑:鑫报)
>相关新闻
  • 逛展览、淘文创、打卡博物馆……端午前后,这些文化福利莫错
  • 光明网评论员:莫让“996工作制”成了职场明规则
  • 莫要以貌或职务高低来取人
  • 硫氰酸钠莫蹈三聚氰胺覆辙
  • 莫让带薪休假沦为“纸上福利”
  • 利益面前,有些“情怀”只是生意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