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半年有余,一系列改革措施稳步推进。从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到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从海关通关便利化改革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监管……上海自贸区在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广为认可的成绩。同时,也激发了一些地方申报新试点的热潮。但是,在申报自贸区新试点的热潮中,一定要服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着力避免陷入三个误区。
第一,自贸区不是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不能借机圈地搞开发。一段时间以来,有些地方习惯性地希望借申报自贸区之机,要照顾、争优惠,从而吸引投资和项目,促进当地发展。但实际上,自贸区和传统的工业园区不是一回事。自贸区不是零关税区,不是免税店,对区内企业的利好不是土地和税收优惠,所以也绝不会允许搞成过去那种大搞基建、以招商引资为目的的圈地式工业园区。
第二,建设自贸区的核心任务,不是政策优惠,而是制度创新。对一些想要申报自贸区的地方来说,首先要真正读懂自贸区。我国在上海开辟自贸区,并不是为了再建一个“政策洼地”,而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从已出台的配套政策中可以看到,上海自贸区鲜有税收优惠等政策,“负面清单制度”“工商一口办理”“过程监管”等自贸区的得力举措,都是侧重于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
应该看到,自贸区建设是一项具有全国视野、面向改革全局的重大举措,通过实践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探索管理模式创新,达到“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国际水准。这一重大任务,要比政策优惠重要得多。
第三,建设自贸区要避免一哄而上、到处布点。自贸区试验关乎深化改革的全局,但并不是要在全国遍地开花。在不少省市纷纷表态要申报自贸区的背景下,中央尤其要注重实事求是,把可复制、可推广作为基本要求,科学规划、谨慎布局。
设立自贸区并把它建设好并不简单,其中需要的艰苦探索无先例可循。建自贸区最根本的目的,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在哪里设、什么时候设、试什么、怎么试,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的。这是建设自贸区必须遵循的原则。(陈恒)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