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八月,爱丁堡就变成了另一座城市,全世界的文艺青年来到这里,无数的剧目在上演,街头坐满了游人和流浪艺术家,酒鬼的兴奋劲儿持续到天亮。这些都缘于爱丁堡艺术节。
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从1947年开始举办,如今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艺术节之一,而当初无心插柳的边缘艺术节,已经成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先锋艺术的节日。艺术节在皇家大街上开辟了几百米的“秀”区,成百的艺术家在街上表演,同时卖力地推销自己的剧目,吸引人们去买票观看。演员来自世界各地,日本韩国的演员也有,但这两年,我还从没见过中国演员在街头演出,他们在爱丁堡艺术节上属于特殊的一群人。
怎么个特殊法呢?上周末,爱丁堡最大的剧场之一“节日剧场”上演芭蕾舞剧《天鹅湖》,仔细看海报发现,这是一所中国小学的演出,北京实验二小的大手笔。一所中国小学不远万里,携带大批装备,六七十位演员都是小学生,独立撑起一出经典剧目。但如果了解一下,这所小学曾在鸟巢体育场办校运会,在人民大会堂办校艺术节,就会知道这所小学的实力深不可测。
这个小学芭蕾舞团来到爱丁堡,最好的剧院,免费的门票,孩子们演出,随队摄影师跑到台上给演员拍照,不堪其扰的观众们纷纷抗议,演出结束,然后班师回京,一次规模庞大的跨国演出就胜利完成了。
前两天又看了一场演出,北京金帆艺术团的“中国色彩”演出,演员是北京各中学的中学生。免费送票,这也可以理解。四个学生主持人,一板一眼地读着台词,像主持春节联欢晚会,每个节目都向观众讨要掌声。演出一如既往地喧嚣热闹,组织演出的人,仿佛根本不需考虑观众的耳朵的感受。奇怪的是,在孩子们演奏乐器时,音响里放着巨大的音乐,作为演员演奏时的“和声”,以致演员的演奏很难听得请。而唢呐等乐器,在小剧场里又显得过于嘹亮了。
最令我坐立不安的,是中学女生们的民族舞,无论西藏舞、傣族舞还是苗族舞,服装除了一点民族元素,已完全不是民族传统服装,整体看起来过于现代,甚至过于暴露,对于中学生来说,这是非常不合适的。而舞蹈的编排,也毫无中学生的青春与清新,而是整齐、成熟,甚至流于艳俗,演员脸上也带着统一的笑脸。除了服装不同,我几乎分辨不出不同民族的舞蹈有何不同,与演员年龄、身份反差很大的舞蹈动作,令人想起文工团的演出。
我为同学们感到悲哀,为在场的观众感到抱歉,老师和教练给了孩子们错误的指导,让他们以为那就是艺术。而演员又误导了观众,让他们以为那就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我也看了韩国和日本的传统舞蹈演出,原汁原味,有板有眼,虽然有时会觉得节奏过慢,或者有点沉闷,但对本国传统文化的展示一点都不走样。而我从“中国颜色”中却看不到文化。
本周末会去看一场“中国梦”的演出,听说来头也不小,也是免费送票,不知道会怎样展示中国文化?
中国的文艺团体来参加爱丁堡艺术节,不到街头“卖艺”,不与观众交流,不愁门票销售,不用为生计发愁,动辄几十位演员,不用考虑成本,真不像是参加艺术节的,而是颇有凯撒“我来了,我看见了,我征服了”的气场。换句话说,我们有些国内院团虽然来了,但并没有面向艺术节,而依然眼瞅着国内,只是告诉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士,他们的演出已经征服了爱丁堡艺术节,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宣传了中国的文化形象,这样就可以得到荣誉,也能继续得到经费。
我们来到了爱丁堡,却依然在自娱自乐,跟艺术节的气质并不搭界,也没有交流,这样的演出,当然有一些其他价值,但艺术价值在哪里呢?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的中国院团,我知道有些小剧目是自负盈亏的,也没打着组织的旗号,还要为票房和生计操心,希望在爱丁堡能找到知音,也能融入国际艺术的氛围,他们是真正的文艺青年。还有我期待的林兆华和濮存昕的《大将军寇流兰》,他们改编了西方经典,他们票价很不便宜,但问我在哪里买票的人依然不少,他们在爱丁堡当地招募成百的群众演员,仅这些,已足够令人期待,他们给爱丁堡艺术节带来了新鲜空气。
原文标题:爱丁堡艺术节上的中国印象
原文链接:http://news.ifeng.com/opinion/zhuanlan/pancaifu/detail_2013_08/08/28398791_0.shtml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