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资源包
鑫报讯 2月27日,我省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项目获批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记者昨日从省教育厅了解到,我省将安排省内各高校增加相关专业。同时,市教育局也要求全市中小学开设紧密关联本土经济、文化的课程资源读本。此举,将为我省华夏文明传承新区项目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和基础保障。
据了解,按照国家关于甘肃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建设文化大省的总要求,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统筹全省文化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为主线,确定了围绕“一带”,建设“三区”,打造“十三板块”(简称“1313工程”)的工作布局。
据省教育厅厅长王嘉毅介绍,普通高校三大基本任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地方经济,都赋予了高校神圣的使命,必须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中发挥作用。同时,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获准建设,也将为省内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必须牢牢这一战略机遇,在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加大文化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力度上作文章、下功夫。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联合大学等省属高校要专门研究这一课题,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调整现有的专业结构,增加相关需要专业;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加大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要以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培育多学科优秀科研团队、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为重点,推动高校协同创新行动。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也要认真学习研究,将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人才培养、社会认识等内容纳入其中,融入日常教育教学,切实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据了解,2012年以来,西北师范大学提前布局,成立了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编撰了《华夏文明在甘肃》《伏羲文化大典》等丛书,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奠定了基础。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和兰州商学院等高校紧密围绕省委、省政府“3341工程”,把人才培养的重点和学科发展的方向聚焦在以兰州新区开发建设和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经济战略平台,以华夏文明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的文化战略平台,以国家生态屏障建设保护与补偿试验区为重点的生态战略平台建设上,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和学科建设方向,加大对相关课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此外,市教育局也将于今年开展多项创新工作全面对接“3341”项目工程。围绕经济、文化、生态“三大战略平台”建设,加快列入“3341”项目库的教育工程建设,做好项目跟踪管理、跟进推进和考核评估。策划储备一批特色教育工程进入项目库,主动争取政策支持。积极开发与“3341”项目工程紧密关联的地方经济、学校文化、生态文明三大系列课程资源读本,全面推进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切实为实施“3341”项目工程提供基础保障与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