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不可挡的城市化浪潮,正在潜移默化般地改变春节这个中国最传统的节日。
现代的生活方式,让传统春节的一些元素正在削减甚至消失,而一些适应现代生活的元素被继承或者被融合,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景不同”。
从鑫报近期的报道中,我们可发现兰州今年的春节呈现“几多几少”的特点:放烟花爆竹的少了,“弃炮族”多了;街头醉酒者少了,旅游休闲的多了;山寨礼品少了,实惠贴心礼品多了;剩菜剩饭少了,空盘多了;社火队少了,艺术团多了……这多少之间的微小变化,蕴藏的正是社会微妙而深刻的变迁。
春节,目前仍然是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传统节日。在农业社会它是节气时令,指导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是人们在春耕农闲时驱灾纳福,祈求丰收、休闲娱乐的重大人文节日。春节时期的饮食文化,是基于农业社会的丰富的农产品;春节时期的娱乐文化,是基于农业耕作中的冬季闲暇;春节时期的祭神文化,是基于农民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以求五谷丰登。这些都是农业文化的典型表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原始文化生态,从而演变出繁复、系统的春节文化,根植于人们的内心深处。
在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个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数千年来人口开始在全国自由的流动。春节祭神祭祖的活动被大大弱化,团聚的意义被无限放大,远离乡土的人们每年都怀着朝圣般的虔诚回家过年,形成了人类最壮观的迁徙——春运。更加丰盛的物质和食品,在短缺时代结束后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渲泄,演变成了山吃海喝,甚至浪费,在某种程度上春节变成了吃喝节、过度消费节、狂欢节,以至于衍生出了许多既不合传统又相悖于现代文明的陋习、恶习,春节的传统习俗被泡沫式的放大被异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定居,农村浓浓的年味和各种习俗也被搬进了城市,和城市生活文化杂糅交融,激撞演变。
在这一过程中,很多春节文化消减和嬗变。像燃放烟花爆竹,在农业时代是为了驱邪免灾,但在城市里变成了单纯烘托节日气氛的一项娱乐活动,现代生活方式让传统春节文化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城市化提速,现代文明的浸润,人口结构和年龄结构发生巨变,春节这个传统的农耕节日在嬗变中融入、适应现代生活。比如,现在人们对春节的准备工作少了,像以前兴师动众的扫屋、洗衣被、蒸馍等基本没有了,过春节基本上大家都不累。春节长假,让大家感觉最舒服的就是摆脱生活的快节奏,彻底地休息放松。再有就是交流,由于工作的原因,儿时的玩伴、同学、朋友、亲戚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联络。在春节期间大家却能静下心来,通过多种方式,好好地交流放松。春节向团聚交流、休闲放松的假日的方向变迁。
烟花爆竹在城市里更容易造成火灾和污染环境,山吃海喝容易造成浪费,醉酒伤身;山寨礼品是过度礼节化的产物,社火队广泛的涉及面,带有强制力和约束性。如今都被“弃炮族”、“空盘”、实惠贴心礼品、休闲旅游、文艺团队这些现代、时尚、文明的行为方式和组织所取代。
从鑫报这“几多几少”的报道里,我们能感受到这种真切、平实、舒适、愉悦的变化。这种变化折射出公民意识的苏醒和进步,是人们对自己、家人、公众、环境的一种自觉、理性、负责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觉醒的现代文明。它也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大时代的伟大变迁。